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馬政府要記取教訓,讓兩岸外交休兵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5-07 09:07:24  


  中評社香港5月7日電/台灣聯合報今日刊登社論說,巴紐十億詐財案像一面照妖鏡,讓扁政府的擅權、無能和耍賴全部無所遁形,如今證明“烽火外交”甚至淪為貪瀆弊案的溫床。新政府除了追查善後,亦須記取教訓,在兩岸關係中開拓一條可行的和平“外交”途徑,停止無謂的金錢“外交”競賽。

  兩岸在“外交”陣線的長年纏鬥,是冷戰年代的餘緒。台灣一直堅信,維持一定數目的“邦交國”是生存之必要;而大陸則認為,若不在“外交”陣線極力打壓,台灣就會趁隙宣布獨立。但時移勢易,當整個世界變得更平坦,當國與國之間的藩籬不斷後撤,兩岸經貿及交流的壁壘也逐漸拆除,雙方在“外交”上豈能不轉換一下思維?

  社論指出,對內來看,國民黨的“金錢外交”曾飽受詬病,民進黨執政後改採“烽火外交”,不斷利用“衝撞戰略”激化敵我意識;其實,主要只是提供了陳水扁一個藉“元首外交”延伸內鬥的豪奢舞台,從“國家”整體利益看卻是得不償失。八年來,台灣不僅在國際上留下“麻煩製造者”的形象,對我素來友善的美國更漸感不耐;此外,台灣並未因“強攻”而得以突破加入任何國際組織,反而使中國大陸加強圍堵,台灣在區域間益形邊緣化。

  社論認為,巴紐詐財案的發生,說明民進黨“外交”戰略不僅全盤皆錯,且墮落至與貪腐政治互為掩護;外行領導,金錢掛帥,目標曖昧,上下交征其利,“國家”尊嚴盡喪。揭開衝撞“外交”的外衣,內裡只剩下投機和空洞。

  過去八年,扁政府僅僅新增了三個“友邦”,卻丟了九個“邦交國”,可謂損傷慘重。其間,有多次是不自量力地挑釁,而遭到北京報復性的拔樁。只舉最近黃志芳任內的兩個例子,一是去年台灣與十幾萬人口的聖盧西亞建交,一個多月後,大陸即強取台灣中美洲重要友邦哥斯達黎加。二是兩年前陳水扁為遂行其全球大謎航降落北非的利比亞,自以為是一大突破;但不數月,大陸便奪取台灣非洲友邦乍德作為報復,同時刻意將時間點選在“閣揆”蘇貞昌出訪前夕,使其難堪。扁政府這種因小失大、得一失三的戰法,不僅愚不可及,簡直是自暴其短。

  對外而言,金錢“外交”也逐漸由“必要之惡”淪為“可恥之惡”。撇開許多國家食髓知味在兩岸間游移要索不談,隨著“邦交國”的民主進展,金錢所能買到的“邦交效期”也已越來越短,且近幾年不時成為反對黨及國際新聞媒體揭弊、攻伐的對象。金錢的介入,不僅汙染對手國的政治,助長其貪官的威權,運用不當的話,更可能變成壓制對手國民主和人權的工具。近年來,金錢“外交”已成拖累台灣形象的一大因素,巴紐騙案除了糟蹋納稅人的血汗錢,更讓我們淪為國際笑柄;金錢“外交”的為禍還不夠嗎?

  社論指出,兩岸之間要談“外交休兵”,看似艱難,其實也不過是一念之轉罷了。從李登輝的“兩國論”到陳水扁的“正名運動”,將兩岸關係帶進了一個窄巷;也正因為這十多年的對峙與虛耗,兩岸更應深刻認識這種“零和遊戲”無助於彼此的大局。而從歷史的縱深看,當前兩岸融冰的契機具備了前所未見的條件:不僅台北和北京領導人均抱高度的交流善意,台灣的民主選舉結果也顯示多數人民樂見兩岸和平交往。有了這樣的基礎,兩岸“外交”人員應不難找到一個合適的和平共存之道,而沒有必要再繼續你死活我的廝殺。

  新局的開創,需要新的思維。新“總統”馬英九和新外長歐鴻鍊都主張“外交休兵”,這是對“外交”路線的務實反省;但如何將此一概念具體化,落實為兩岸可以接受並遵守的共識,則有賴雙方的智慧和創意。基本的概念可包括: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台灣原即是堂堂正正的“中華民國”,因此不須再有“正名制憲”;大陸則停止挖我牆腳,停止在國際活動中對台灣打壓圍堵,不再阻撓台灣拓展“國際空間”。如此一來,兩岸皆可將金錢與精力用於經營更有益於自己內部及國際社會的事務,這便是雙贏的棋局。

  兩岸融冰的善意嗅得到春天的氣味,但經貿的交流應把“外交”止戰納入思考,才是完整配套。若十億醜聞能促成“外交”休兵,這個代價就不算枉費了。


    相關專題: 台灣政黨博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