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清理金融改革的遺毒 馬新政府的難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5-04 10:17:19  


  中評社香港5月4日電/在政黨輪替前夕的敏感時刻,台新金控上周挑起併購彰化銀行的戰火,在公股、其他民股明言反對下,通過縮減彰銀董監席次,其適法性爭議將留待新政府釋疑。

  台灣聯合報今日刊載社論指出,台新合併彰銀一案,是民進黨政府二次金改政策下的產物,是非功過一言難盡,但雜音頻生不免影響社會觀感,凸顯了二次金改的爭議性。就時效性而言,此案一如油價解凍,都是舊政府留給新“總統”馬英九的難題;但就金融發展而言,新政府要處理的不只是個案,更須連帶清理金改好大喜功的遺毒,台灣金融業才有可能真正走向康莊大道。

  金融改革是民進黨政府三大改革之一,可見其重要性;相對於政治、財政改革,也是執政黨最常炫耀的政績。惟究其實質,一次金改原是取自國民黨執政時期的政策,當時因亞洲金融風暴持續蔓延,島內企業陷入財務困境,致使金融機構呆帳激增,若不採行非常手段,金融體系將爆發流動性危機,因而促成了一次金改的實現,並達成在二年內降低逾放比率至百分之五以下、資本適足率百分之八以上的“二五八”目標。在當時的特殊環境下,政府必須動用政府資源拯救金融體系,以進行有別於現有體制的革新。

  社論指出,二次金改是一次金改的延續,但時空背景截然不同,無論是問題危急性或金融產業政策需求均已改觀;民進黨政府卻仍以“改革”之名,訂下限時減半等剛性目標強制推動,讓甫從鉅額壞帳脫身的金融體系還來不及站穩腳步,就又在政策誘因驅使下投入新一輪“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莫須有爭戰,加以層出不窮的政治分贓疑雲重挫二次金改公信力,令近年島內金融體系始終處於動盪之中,不只實質進步緩慢,國際形象亦受衝擊,國際競爭力評比自是一落千丈。

  社論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新政府要順利鋪陳金融願景的發展環境,恐怕應是先清理過去金改留下的遺毒,讓金融體系安定下來,金融政策的可預測性及常規化方有可能。這些遺毒中,首須根除的是為金融機構大型化而大型化,以致在併購法規、監理機制上,提供過度的誘因,鼓勵了不適當、甚至不正當的併購行動,前有中信金控併購兆豐金事件,現有台灣金控身分不明等問題。島內金融機構規模不夠大是事實,但對策不是“一加一等於二”這麼單純;如果不能改變政策思維,繼續鼓勵併購,既有問題不會消除,還可能因不當擴張而惡化。

  另一遺毒是為民營化而民營化,以致目的與機制不明,令公股金融機構民營化始終擺脫不了政商掛鉤、賤賣“國產”的汙名。二次金改一直說不清楚的是,公股金融機構民營化究竟所為何來,是要增加財政收入、提升其經營效率,還是退出市場,抑或只是為賣而賣;由於不同的目的會有不同的民營化方式,一旦含混不清,也就失去合理化論述。此一思維若持續,新政府面對台新併彰銀等公股金融機構民營化課題,將與舊政府一樣,陷入進退失據的險境。

  金改的遺毒還包括窄化國際化定義,將引入外資視為金融體系國際化指標,並以此沾沾自喜,以致忽視金融機構在國際經營業務面的競爭能量。台灣經濟是出口導向,半導體、面板等多個產業在國際間舉足輕重;產業、金融原應相輔相成,但這樣的產業影響力,並未造就足堪匹配的本土金融產業,彰顯台灣金融產業落後發展的現況,其間原因殊值深究。

  社論指出,近日島內爆發金錢外交遭詐騙十億元的醜聞,其間或涉貪瀆等疑雲,但凸顯的是政府好大喜功、不循正軌的惡風;二次金改何嘗不是如此,金融產業最需要的政策鬆綁不做,儘是以不切實際的誘餌,鼓動金錢遊戲,反致元氣大傷。飽受政策蹂躪的金融體系,此時此際不需要再一個大而無當的改革目標,一步步實現早就建言的政策,並予以常規化,提供金融產業穩定且可預測的政策,就夠了。


    相關專題: 台灣政黨博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