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馬英九不只要做好人,更要做執政能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3-25 09:25:03  


  中評社香港3月25日/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論說,“愛與信任”是謝長廷的競選標語,但多數選民可能會認為,馬英九的人格特質反而比較配;同樣,“和解共生”也是謝長廷的競選標語,但多數選民可能會覺得,馬英九的人格特質反而比較像。

  社論認為,馬英九的人格特質應是他贏得壓倒性勝利的主因。例如,人們常在馬英九的政治對手身上,如李登輝、陳水扁及謝長廷的言行中,發現馬英九不同流俗的人格特質; 又如,人們或許對國民黨並無太大信任,卻將希望寄託在馬英九身上。台灣經歷了近二十年來烏煙瘴氣的政治沉淪與權謀惡鬥,馬英九的相對比較樸實、清澈的人格 特質,如今成為多數人民選擇的政治新品牌與台灣新價值。

  我們不敢說,此時帶領國民黨贏得大勝的馬英九的人格特質,與坐上“總統”職位後的馬英九的風格表現,會不會“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但可確信,多數人民選擇了 馬英九作為“國家元首”,原因之一是希望看到馬英九能夠樹立與李登輝及陳水扁二位“總統”不同典型的人格形象。張忠謀在選前說,希望選一個能做年輕人模範者當“總統”,也許就是此意。

  社論指出,“總統”大選,最後簡化成了“人格”的選舉;這是對過去二十年政治人格沉淪的控訴與救贖。不過,馬英九的人格特質並非沒有爭議,最突出的一個議題就是:他是一個“好人”,然而是不是一個“能人”?

  這雖是選舉語言,例如謝長廷在選季就猛攻馬英九的“執行力”,但這畢竟也是一個嚴肅的議題。人民當然希望“總統”是一個“好人”,但執政“治國”的“總統”也應是一個“能人”。

  社論指出,在一位理想的“總統”身上,“好人”與“能人”不應成為相互排斥的概念。其實,“總統”能做“好人”,即是一種珍貴的“能力”;如陳水扁者,就根本沒有做“好人”的“能力”。何況,“總統”如果不是“好人”,卻竟然是一個“能人”,充滿著為非作歹的“能力”,那麼就回頭看看過去八年的噩夢吧!

  我們寄望馬英九能做一個“好人/能人”的合體“總統”。此處所謂“能力”,一方面是指在人格形象上堪為“國家”社會表率的“能力”,這一點馬英九也許已有相當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則是執政“治國”的“政治能力”與“行政能力”,這一點則是馬英九尚待印證的部分。

  近年來,馬英九四處long stay,又遭遇特別費的官司,應當對其人格內涵有極大增益。他在插秧、摘果、捕魚、縫紉、拾荒等等親身體驗中,應當深感民生的艱辛;他在面對檢方起訴及 司法審判時,亦應深感“國家”機器對人民身心造成的巨大壓迫力。當了“總統”,如何為人民生計增加“國家”的助力,又如何為社會正義排除“國家”的操縱力;這些皆有待一位 “好人/能人”的合體“總統”。

  社論指出,“好人/能人”合體“總統”,也許應以開發“台灣的力量”與“台灣的愛”為基本職志。先說“台灣的愛”:“愛台灣”一詞已被民進黨徹底糟蹋,竟然以挑激族群仇恨及否定“國家”為“愛台灣”;馬英九可考慮每月至少安排一次親身參與慈善田野活動,關懷社會弱勢,把“台灣的愛”開發出來。至於“台灣的力量”:台灣的力量 已內耗空轉了十餘年,也被鎖島政策禁錮了十餘年,馬英九應當是“台灣的力量”的解放者,而“台灣的力量”就是“人民的力量”。

  這次大選的社會氛圍其實大概是這樣的:民進黨已不可信任,國民黨也未有定評,馬英九的人格特質所引發的救贖幻象,遂成了台灣社會抓住的最後一根稻草。馬英九的人品能否回應這樣的社會憧憬?馬英九的能力能否滿足這樣的社會期待?一切皆尚是未知數。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這是陳水扁的競選標語,如今儼然卻是台灣人對馬英九的寄望。陳水扁辜負了大家,四年或八後的馬英九呢? 


    相關專題: 臺灣322大選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