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經濟學者:中國財政政策可適度從寬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3-12 09:51:03  


  中評社香港3月12日電/《文匯報》今天刊登資深經濟研究員、博士趙令彬的文章說,中國大可維持一定的財政推動力度:把赤字固定在一個絕對水平,甚至固定在GDP一定比例的相對水平。若以GDP的1%計,今年便可有至少2700億的赤字而高於預算,且赤字可逐年隨經濟增長上升。即使如此,中國仍符合審慎理財原則。

  宏觀調控繼續從緊,乃今年中國經濟管理的主要取向,在兩會的報告中亦確認了這點。在具體執行中,貨幣及財政政策的取向卻不同。去年末出台的“雙防”方案中,貨幣政策由“穩中適度從緊”轉向“從緊”,有加強收緊之意,但財政政策則保持“穩健”取向。貨幣從緊的落實,經近月施行已形成了較清晰形象,特別是去年末季實施信貸額度控制,確予人以雷厲風行之感。另一方面,財政政策的實施情況,則要到兩會時才有更詳細的資料。

  財政政策也從緊

  文章說,所謂“穩健”,乃主觀意味濃厚的詞語,對實際操作及政策分析無很大意義,故宏調政策的真正科學分析標準,只能是中性、收緊或擴張之分,其力度大小亦可有一定的客觀指標作為衡量。從此角度看,近年中國的財政政策屬於收緊型,與貨幣政策取向一樣,稱之為“從緊”亦很恰當。這從近年的財政赤字走勢中可見到:(一)赤字在2002年達到3150億的頂峰後逐年回落。去年中央財赤預算2450億,執行時因超收減去450億而只有2000億,今年預算又再減至1800億,相比頂峰時已大減。(二)赤字相對財政開支不斷下跌,由2002年的14.2%頂峰降至今年不足4%。(三)赤字相對GDP亦由2002年高峰2.6%降至1%以下,且即使在高峰時亦未超過西方一般認可的3%上限,突顯了中國的審慎理財原則。總之,自2002年後財政直接推動GDP增長的作用便一直下降,故期內經濟進入更高增長軌跡,並無財政擴張的直接貢獻。當然,財政政策還是有間接的巨大貢獻:如通過資助低收入階層以加強再分配可推高消費,在帶動西部、落後地區及產業、科技發展中,可擴闊增長基礎,而在支持改革開放中,又可添加增長動力。

  最近有人提議中國宏調可採取“緊貨幣、寬財政”的策略。這說法頗有新意,但卻未必完全準確。筆者早已指出目前中國經濟並無所謂“三過”問題,不必“從緊”或加強收緊力度,特別是當國際環境日差之時,更應轉向“適度從寬”。其中貨幣政策問題尤大,早已出現偏緊及超調,更須及早停止“從緊”的取向。至於“寬財政”的取向則合理,中國大可維持一定的財政推動力度:把赤字固定在一個絕對水平,甚至固定在GDP一定比例的相對水平。若以GDP 1%計,今年便可有至少2700億的赤字而高於預算,且赤字可逐年隨經濟增長上升。

  全球少有健康財政

  文章指出,即使如此,中國仍符合審慎理財原則,可保持財政健康、平衡狀況,財赤失控上升的風險很微。原因是:(一)中國經濟的持續高增長可帶來財政盈餘。如去年收入超出預算逾7200億,遠高於預算赤字,扣除超額支出3069億仍有剩餘4100多億,基本上可即時消除赤字。只是當局沒有這樣做,而用於擴大民生及福利等支出,最後才留下一點來稍減赤字450億。(二)從國際比較看,中國是少數財政十分健康的國家之一,不單赤字相對GDP比例低且隨時可轉為盈餘,從公共負債相對GDP看,中國只約17%亦屬超低,如OECD成員國平均為七成多,其中日本更高達1.8倍!(三)有研究指中國其實有隱性財盈(見英國經濟學人2月16日一期報道);若計入國企盈利可由佔GDP1%的赤字變為3%盈餘。是否應如此計算見仁見智,但今年起中央級國企要開始上交紅利,這理應計入財政收入。與中國反差強烈者為印度,其財赤被低估:若計入政府對油價電價的間接補貼,赤字會大得多,並超過GDP8%。

  以上乃從表面數字看財政狀況,若再深入探索還可發現財政增收的空間仍多。近年財政收入增長遠高於GDP。但如當局解釋是因經濟發展等市場因素而來,並非由加稅所致,實際上政府已採取了不少減稅措施(如取消農業稅)。另一方面,去年財政收入增幅高達32.4%,其中稅收增33.7%(見附表),但仍有潛力可挖。這除了由加強徵收來減少逃稅的行政潛力外,還有更多的根本性潛力:

  有潛力增加稅收

  (一)去年佔總收入11%的非稅務收入有拓展空間,如國企分紅計入財政,和推廣公共服務收費等。(二)出口退稅在近年雖不斷減低,但去年此項仍達5700億,相當於總收入的11%,應大有削減餘地,從而增加增值稅及消費稅收入。(三)消費稅增17%相對太低,還低於增值稅的24%。隨人民收入提高,高級消費比重上升,消費稅應增長更快,故宜考慮擴展稅種及調高稅率。同樣,車輛消費加快,車輛購買及相關稅收亦應爭取更多增長,如購置稅可隨車價及檔次上調以增累進性。(四)資源產品漲價多耗用快,有更多增稅空間。徵收資源使用及出口稅會有助鼓勵減耗。(五)房地產交易活躍價格上升,帶來的稅收潛力尚待更深入開發,尤其房產稅只增11.7%,實屬偏低。如樓市股市等資產市場收取增值稅或強化其徵收,還有助防止泡沫化。(六)個人收入稅仍在徵收起步階段,隨收入水平上升還有很大增長空間。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