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8日電/選戰進入最後階段,馬謝陷入兩岸共同市場是補藥還是毒藥的纏鬥;此刻歷任“財政部長”站出來,除為馬英九的救台灣經濟藥方背書,更意在重新喚起人民對國民黨執政時代經濟榮景的記憶,展現馬蕭團隊在財經領域擁有的堅強陣容。
聯合晚報報道,這場大選從一開始,各界就認定經濟問題將是謝長廷的罩門,關鍵當然在於民進黨執政8年台灣總體經濟表現不斷下滑,謝長廷因此自始訴求“幸福經濟”,把重點放在對弱勢的照顧,這也透露曾任“行政院長”的謝長廷,在國際面臨美國次級房貸及高油價的衝擊下,對自己上任後台灣經濟前景能否由谷底翻身,趕上其它亞洲三小龍的水準,其實並無沒有把握。
從正面思考,謝長廷沒有開出連自己都不相信的空頭執政支票,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謝長廷不敢擘劃重振台灣經濟的願景,卻採取“恐嚇”式的負面策略,以質疑馬蕭經濟政策將讓台灣破產大陸勞工大舉來台,青年、查甫、查某、勞工、農民、計程車司機、乞丐將盡皆受害,這種訴求人性恐懼失去的選戰打法,實際已削弱謝長廷訴求的“幸福感”。
馬英九的財經政策,以“開放”與“投資”為主軸,認定開放可以帶來商機,投資可以帶動經濟成長,台灣才有進一步建設的本錢,馬英九至今提出21個政策、開出數兆元支票,都植基在“餅可以做大”的基礎,面對謝長廷一手挑起人民對“開放”的恐懼,一手質疑投資的財源基礎,馬蕭要說服人民,曾創造漂亮成績單的歷任“財政部長”,就是增強選民信心的“活招牌”。
實際上,今天站出來的歷任“財政部長”,就是馬蕭財稅金融團隊,也是馬蕭財經政策的幕僚群;面對國際經濟大環境的不穩定,馬陣營除了強調蕭萬長曾帶領台灣走過亞洲金融風暴外,也意在提醒選民,這些前部長們都曾參與台灣創造經濟奇蹟的時代,如果選民羨慕新加坡、香港人民因政府的開放政策而受益,馬蕭團隊絕對有“好口碑”可以探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