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鐽震”暗渡陳倉 大膽行徑讓人瞠目結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2-17 08:04:57  


  中評社香港2月17日電/台灣聯合報今日刊登的社論指出, 從任何角度看,扁政府在“立委”敗選後匆匆成立、且立即開始洽談合約的“鐽震”公司,都有假公濟私之嫌。表面上,說是為了整合運用“國防”資源;實質上,卻部署非專業的黨內親信掌控,甚至意圖隔絕體制監督。其偷天換日的大膽行徑,讓人瞠目結舌。

  最啟人疑竇之處,在於時機之不當。主事者稱,成立“鐽震”旨在“建立軍需工業”,說詞聽來倒也冠冕堂皇。但為何陳水扁執政八年間不放手作為,卻選在“內閣”進入“看守”狀態後悄悄加速推動?更巧的是,鐽震成立之日,正是陳水扁以“退回總辭”手法讓張“內閣”原班人馬留任的同一天。讓人無法不聯想,此舉其實是為了加強掩護執政黨的各項偷渡行為。

  社論說,再看鐽震的組成,除了幕後推手邱義仁,主要實際操盤者分別是吳乃仁及林文淵。前者是民進黨的大掌櫃,後者則長年扮演陳水扁的私人帳房,這又予人什麼聯想?吳、林二人對“國防”業務素無瓜葛,就算他們天縱英明,要如何透過“鐽震”協助民間建立“國防”工業?更荒唐的是,出資最多、且關係最密的“國防部”,卻在倉促成軍的過程中嚴重受到排擠,不僅失去主導地位,連董事長已由吳乃仁出任都被蒙在鼓裡。這不是明修軍購棧道,暗渡黨的利益陳倉嗎?

  由此看,“鐽震”的祕密組建及偏鋒操作,已與其所稱要建立“國防”軍需工業平台的目標悖離。理由很明顯:第一,“國防”部門人員在其間受到貶抑,黨政親信及掌櫃人員則反扮演要角,這意味“鐽震”的定位是“黨性”功能為上。第二,扁政府透過其慣用的“公資金、民企業”模式,掛著“民間企業”招牌的鐽震既擁有“半官”的光環方便介入政府採購,又擁有“半民”的身分能逃避監督,這豈非怪物一隻?第三,“國防”工業是進入門檻極高、排他性極強的產業,鐽震若將龐大的軍火利益以不公平方式輸送給自己友好的業者,亦無人能夠監督或過問。

  社論指出,扁政府成立鐽震的構想,是要將“國防部”各項軍備採購回饋到“工業合作”。以台灣軍購金額動輒千百億,若再加軍備的後勤維護支援合約,其中所涉利益,龐大到難以想像。而“軍購”或“商購”一旦訂約生效,依行規至少有百分之二、三的回扣,特案更高達百分之五、六,皆屬“暗盤收益”;至於“工業合作”,則視個案談判享有更高比率的抽佣及利益分配。這些,恐怕才是執政黨對“鐽震”的真正期待。因此,當吳乃仁宣稱自己擔任董事長並不支薪,其實無關宏旨;因為軍火業者在乎的從來不是薪水,而是外界看不到的油水。

  事實上,從吳乃仁稱五二○前鐽震“來不及”簽訂任何軍購合約,即可窺知其居心。實情是:草草成立、連資金都未到位的鐽震,半月來已祕密著手進行包括反潛機、天鷹及天鳶等多項軍購的談判;而一旦雙方簽約,五二○後即使政黨輪替,也沒有否決或反悔的餘地,只能被迫追認埋單。亦即,要不是鐽震案提前遭到曝光,吳乃仁只要稍微用點力氣,鐽震極可能在五二○前“達陣”簽約,或許數十億買賣就到手了。屆時,不管民進黨下不下台,都是全民埋單吧!

  社論說,對台灣經濟發展毫不在意的扁政府,突然在下台前拚起“國防”工業,著實讓人不解。尤其,把龐大的“國防”體制人員拋在一旁,卻任命自己人馬拿公帑組“民營公司”,宣稱要成為整合“國防”資源超級平台;這種本末倒置的手法,說“尾巴”可以“搖狗”,民眾能相信嗎?

  北有黨的大掌櫃,南有扁的小帳房,不需要“國防”與工業專家也能開工的“鐽震”,難不成是陳水扁留給全民的告別禮? 


    相關專題: 臺灣322大選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