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又要“正名” 民衆驚呼:媽呀!教我怎麽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2-14 09:07:13  


諷刺漫畫:台當局“去中國化”(資料圖片)
  中評社香港2月14日電/鼠年伊始,台灣島內報紙上刊出“媽呀!教我怎麽說”的標題,原來台“教育部”九年一貫制課程大綱“微調”工程的內容傳出,新大綱將“中文”調爲“漢字”、“國語”調爲“華語”、“標准國語”調爲“流利華語”,難怪從小就用中文、說“國語”的台灣民衆驚呼:(今後)教我怎麽說?
 
  “微調”變“整肅”

  人民日報海外版引述台灣媒體報道,這個“微調”後的教學大綱1月下旬已經通過,涉及從一年級到九年級的島內所有中小學生。“微調”的宗旨是把“文字用語的混淆、不一致,修訂爲一致”,借此,“中文”變“漢字”,“國語”變“華語”,“中華文化”變“本國文化”,其實就是變“修訂”爲“整肅”,從一二三開始全盤清洗一個“中”字。

  台“教育部”對這個“微調”工程將引起的波瀾心知肚明。所以,有關官員先站出來爲“部長”開脫,稱這次修改是由學者專家組成的研修小組提出的草案,再由語文領域專業學者審查,最後交47人組成的課綱審議委員會通過,該委員會的成員包括教授、教師及家長代表,絕不是“部長”“指導”的。

  但是,課綱委員中唯一的家長代表、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說,他沒有收到開會通知,所以幷未出席課綱審查大會。

  教師無所適從

  聽說連“國語”、“中文”也難逃“正名”的命運,一位基層教育官員質疑:又要“去中國”化。他表示,教科書必須依照課綱來編寫,將會産生長遠的影響。課綱茲事體大,應該公開讓社會廣泛討論,建立社會共識後再來定奪,不應該由一群課綱委員就作决定。台北市一位語文老師聽說“國語”要改稱“華語”非常吃驚,他質問:“華語內涵是什麽?廣東話、客家話是不是華語?”他認爲這麽大的事,應該廣泛討論再定調,不然會造成教學混亂,讓教師無所適從。

  有語文老師表示,華語是相對于外國人來說的,自己人很少用“華語”兩個字,而且不同地區的人,對華語的內涵也有不同的解讀。馬來西亞人可能把普通話、廣東話、客家話,通稱爲華語;外國人聽香港人說的話,也認爲是在講華語。

  前“教育部”官員李鍌認爲,台灣的孩童從小就將自己的語言叫“國語”,上學後却變成“華語”,一定會覺得奇怪。如此改是意識形態作祟,主要原因是“國語”是北京音系而非台灣的,所以想要丟弃。

  冷水煮青蛙
  
  對此,台灣輿論指出,這次的教綱“微調”就是要把和中國有關的東西都丟弃!《聯合報》刊文指出:“國語”改“華語”,真的只是“微調”嗎?還是會産生慢火細燉的冷水煮青蛙效應,要讓下一代對中國文化的認同不知不覺地消逝?

  文章說,從文字約定俗成的用法來說,“華語”是針對外國人說的,語文的稱謂主客有別。舉例來說,“杜部長”稱自己的父親叫“爸爸”,但不會喊成“杜先生”,兩個不同的稱謂,雖然指的都是同一個對象,但內外有別。當台灣人不再說“我會說標准的國語”,改口自誇“我會說流利的華語”時,豈不隱隱然以外國人自居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