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垂益市長接受本刊專訪 |
中評社訊╱題:國民黨應該有危機意識--訪中和市長邱垂益 作者:羅祥喜(香港),本刊記者
今日的台灣,政治越來越偏激,社會越來越不和諧,而在藍大於綠、以“中和”為名的中和市的情況又如何呢?中和市長邱垂益對此又有何感受呢?
中和名稱的由來
記者:能否請您介紹一下“中和”這個名字的由來?
邱垂益:中和市位於台北盆地西南隅,土地肥沃,氣候適宜,自遠古即為人類聚居之所。經數次之延革改制,日據時期取“中坑莊”之前字,連以“漳和莊”之次字,名為“中和莊”;台灣光復後改革制度,廢日本人舊制,改街莊為鄉鎮,仍沿舊名曰“中和鄉”。一九五八年改為“中和鎮”。後來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公共設施亦趨完備,並於一九七九年正式改制為縣轄市──中和市。
中和市的基本情況
記者:中和市的主要特色或特點是甚麼?
邱垂益:中和市與台北市,祗隔了一個新店市,是一市之隔,過了橋就是台北市。中和市的人口,目前戶籍設在這個地方的,有四十一萬多人;面積二十平方公裡。一般認為中和市可以說是北台灣泛藍支持者最多的城市。
過去,在這個地方,有很多的工業,是個工業城市。因為有很多的科技工業都在這裡,中和的上市和上櫃公司有四十家之多。世界上許多的電子產品,都是從中和這個地方的大公司出去的。由於過去傳統的工業已經落沒、外移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由於人口多,吸引許多大型百貨公司的進駐,現在中和的大型百貨公司,有七家之多,因此,中和也是一個購物的天堂。中和市也可以說是大台北地區發展最為快速的地區。
過去,在許多人的印象中,中和是台北市的附屬城市,中和是一個睡覺的城市,因為早上的時候,大家都擠著到台北市上班,所有的橋頭都擠得滿滿的,車潮都是朝著那個方向走,到了下午下班的時候,大家都趕著回來。但是,這種情況這幾年已經開始有些改變,因為我們這裡有很多的公司,有很多的購物中心,這裡開始有許多的就業機會。因此,我有信心在市公所、市代會與全體市民的努力下,中和市未來將成為大台北地區適合安居樂業的城市。
中和市幅員較大,有很多沒有開發的土地,政府正積極地進行開發。未來十年,中和市的人口會增加十萬人。因此中和市可以說是充滿著建設動能與發展的城市。
中和的交通非常發達:目前有一條捷運,以後還要再建三條捷運,也就是說,將來會有四條捷運經過這裡。此外,北二高以及三十二米的環快道路也經過中和。所以中和的交通非常的方便。
相較於中和市未來的發展潛能讓人矚目,由於中和有許多的眷村,加上有許多中產階級,以及市民的教育普及擁有優質的文化傳承,所以中和在政治板塊上,基本上是藍大於綠,大概是四六比,每次選舉,藍都多於綠好幾萬票,大概多五到十萬票。藍、綠的對比一方面雖然反映出台灣多元文化與政黨政治的的圖像;另一方面也讓我身為市長更重視廣大市民求進步、求發展、求建設的期待。特別是以我這樣一位貧困家庭出身、伴隨著台灣經濟發展與中和發展的小市民,在中和市民的認可下擔任市長工作,更是備感責任重大。
中和的定位:有文化內涵的科技城市
記者:中和未來的定位主要是甚麼?
邱垂益:在台灣,中和市的人口,僅次於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台南市、板橋市,是第六大城市。至於未來的發展,我們一直提倡“科技中和”、“人文中和”“商業中和”。首先把中和發展成為一個科技城市,中和市目前已經有許多科技大廠,未來我們還要引進更多高科技廠商,把中和打造成科技城,也希望把科技引進中和市民的家中與日常生活當中。同時,我們認為,一個城市要有遠景,要有文化內涵,要發展文化觀光,所以,我們也在積極推動中和文化,讓中和的文化能夠向下扎根,扎根到各個社區。在大都會燦爛與淳樸鄉村交織中,讓中和發展有豐富的人文與文化內涵。此外,配合科技城與人文城的發展,也要大力推動商業的發展,除了滿足市民生活所必須,也能夠提供市民一個比較好的就業機會與優質環境,這樣大家才願意到中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