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陳文茜:中國再崛起,梅蘭芳地位更無人可挑剔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2-08 12:27:07  


梅蘭芳在家教女兒梅葆玥學戲。
  中評社香港12月8日電/知名媒體人陳文茜今天在台灣蘋果日報撰文說,梅蘭芳是第一位把中國京劇帶到世界舞台的藝術家;今年(2007年)十月底,北京一座現代建築京劇院落成,以他為名。 

  二十一世紀崛起的中國,尋找一位觀眾們都已老去的京劇名角當符號,它的意義讓我想起倫敦泰晤士河南岸都市更新計劃中的莎士比亞劇場。梅蘭芳大紅於中國最沒落的年代;戰亂愈大,他愈紅。他的票友們,多半已亡故;即便傳人梅葆玖、梅葆玥到台灣演出的觀眾,都已是蔣緯國、陳立夫那一輩的人。 

  慈禧與畫報捧紅京劇 

  1949年中共剛取得政權,十月一日梅蘭芳參加了“開國盛典”,共產黨大幹部們最常和梅蘭芳打趣的話,多半是“大冬天把鋪蓋都賣了,就為了瞧梅老您一眼。”章貽和回憶她父親1956年看一齣蹺功戲,後排坐著賀龍,一拳打在章貽和父親後背上,接著笑說:“他媽的!所有的部長都來了,比國務院開會還積極。”

  現在則不管梅派、余派,即便京劇發跡的北京京城,京劇觀眾已全然換了一批新人;其中一大半還是迷戀百年中國戲曲文化的洋人們。正如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教皇劇場的古典演出,多半為來自全世界的觀光客。

  京劇當年大紅,拜兩個中國惡名昭彰的人事因素。一是慈禧,一為現代庸俗媒體畫報的出現。梅蘭芳雖說家裡三代都是名角,但他的祖父與父親那一輩唱戲的人,可苦得很。他的親生父親梅竹芬,不選戲、不講價、也不能挑班,最後唱死累死在舞台上,不過二十五歲。祖父梅巧玲少年時給班主打得手掌稀爛、紋路都瞧不清楚;後來雖唱出點名堂主持“四喜班”,也得開設“堂子”,就像今日酒樓,手下戲班子以“男色”誘酒兼唱戲,才得維持整班的生計。

  梅蘭芳出生那一年中國開始了大災難,慈禧把擴建海軍的錢挪蓋頤和園,並全力推展宮廷戲劇;北洋水師覆滅後十天,梅蘭芳誕生了。另一個大利於“梅式傳奇”的因素乃明星制度透過“畫報”,成了塑造家喻戶曉知名人物的最佳推手。梅蘭芳一出生,時代即陷於動盪中,按理民生更壞、時局更亂,唱戲的理應比過往更苦。可是畫報等通俗流行刊物的崛起,把梅蘭芳、尚小雲等名角扮相如好萊塢般的明星,送到劇院外的非京劇觀眾。於是梅蘭芳台上是戲,台下私人生活更成了戲。他的反串已不只是傳統戲曲的扮演,出生於堂子,結了三次婚,似女似男;第三任妻子孟小冬也是個名角,原來在舞台上還反串小生。於是男的看似女,女的望似男;兩人既結婚,又常轉換性別角色。孟小冬後來與梅蘭芳離異,跟了杜月笙。這種原本在梨園中常有的私情糾紛,透過畫報的加油添醋,給守舊的中國帶來無與倫比的話題,甚至直追徐志摩與陸小曼的結婚宣告。

  梅蘭芳夠美,章貽和曾向我透露梅蘭芳“包裝”的訣門。梅式耳朵特大,且有點招風耳之不雅型態,梅蘭芳登台前把耳朵往後一黏,蓋上頭套,扮相即沒了缺陷。而台下平時,梅蘭芳總是一襲乾淨白襯衫,絕不含糊。眉修、膚潤,從不像中國男人般邋遢。現代東京流行的“花美男”,比起梅蘭芳整整晚了一百年。 

  周恩來趕見最後一面 

  上海被日本人佔領後,梅蘭芳封口不唱戲,且蓄髭明志,辦畫展謀生。1945年後,他開口再唱已隔八年,觀眾們覺得梅嗓已不如從前;可是他抗日加入了愛國色彩,更加偉大。1951年他出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確定了藝術宗師的地位,1961年,67歲病逝。死前四天梅的大戲迷周恩來知道他不行了,還特從北戴河趕回北京探視病情。他死得早,沒趕上文革;在2007年新北京崛起後,以他招牌為名的劇院,向全世界花枝招展地唱起新京城的戲。

  國難時他紅,文革時他已死,等中國再崛起,梅蘭芳的地位就更無人可挑剔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