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時代週刊聚焦在日中國新移民 稱為橋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2-08 10:48:02  


日本華人學者關心中國時政
  中評社香港12月8日電/吳童童(音)出生在中國東北的瀋陽,最大愛好就是打電子遊戲。但讀懂遊戲命令需要他能掌握日文,所以不久之後,吳童童的電腦和日文水準都開始突飛猛進。現在,27歲的他在東京的一個軟體諮詢公司工作,成為進入日本的高技能勞動力中的一員。

  據東方早報報導,“成功可以發生在很多地方,”吳童童說,他的薪水比國內朋友的高出了許多,“我可以在日本實現我的現代中國夢。”

  吳童童是最新一期《時代》週刊亞洲版封面故事的主人公之一,該期雜誌以《追逐日本夢》為題,聚焦了中國白領勞動力在日本的生存狀況,並稱這種民間交流“證明瞭亞洲充滿機遇”。

  成為中日橋樑

  報導稱,日本和中國的經濟發展都令人羡慕,兩個國家的未來也緊密交織在一起。僅在上海,就居住了2萬名日本人。而在日本的中國人數量更是壯觀:50萬人的中國合法移民是在日本的最大外國人群體,這些人不僅僅是廚師或者只能在便利店裏值夜班,超過8萬名中國學生在日本大學裏學習,佔據了日本外國大學生數量的三分之二。畢業後,他們會進入日本的勞動市場,例如IT或者生物科技這樣的高利潤產業。

  中國白領勞動力的流入使得日本再次思考自己的國家身份。傳統上,這個島國一直都是內向而且懼外的。由於多年的低出生率造成了勞動力短缺,日本瞭解到如果要維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就必須要引入勞動力。

  所以,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人的進入,讓日本開始重新思考自己對外國人的態度。2004年,中日兩國的貿易總額達到2050億美元,中國首次取代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由於雙語優勢以及擁有跨國學歷,日本新一代的中國移民將從新的東亞現狀中得益。“像我們這樣的人就如同一座橋,”張莉鈴(音)說,她祖籍杭州,在日本生活了18年,現在運營一家提供中文節目的電視公司,“我們可以展開良好的個人關係,所以政治爭議並不是界定中日關係的唯一東西。” 

  新移民素質很高

  由於本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多數日本公司都將目光放在中國日益龐大的中產階層身上。“人們都認為美國和日本在商業文化方面會有很大不同,”張莉鈴說,“但是在中國和日本之間,就連日本人也想不到我們之間會有諸多不同。”為起到牽線作用,獵頭公司Meitec在中國的五個城市為想要進入日本公司的中國工程師提供為期6個月的培訓專案,他們中的一些人隨後會被派到日本。其中的必修課程包括團體協作(中國工程師更加樂於個人研發)、實際工程技能(中國的部分大學強調理論學習而不是實踐應用)以及道歉的藝術(日本工程師能很快承認錯誤,但中國員工相對較少會這樣)。
  在過去的21年裏,Meitec給日本輸送了156名中國工程師,只有一個人回國。“我們的工程師並不是廉價勞動力,”Meitic環球商業集團主席KanjiFukuda說,“他們與我們的日本工程師一樣具有高級技能,由於他們的中國背景,還能帶來其他的價值。”

  這些新的中國移民也在改變著橫濱山手中文學校,這是日本最大的中文學校。學校于1898年成立,起初是為碼頭工人和小攤販的孩子提供教育,這些人當中的大多數都沒有日本國籍。當時,學校沒有可以勝任課程的老師,課堂上經常能聽到執教老師的地方方言。但這十多年裏,學生的人數增加到了400多人,校長龐民生(音)見證了一場教育革命。很多學生的家長是IT業的管理層或是科研人員,而不是以前的苦力。“這些人都是中國的知識份子階層,他們得到了最好的教育,”龐民生說,“他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這樣,他們對中國在世界的地位很有信心。”

  信任感很重要

  然而,中日兩國關係緊密的最大障礙可能是感受差距。日本社會對外國人仍然沒有信任感。吳童童回想起他有一次去上班,在15分鐘內被員警攔了三次,要求查看他的外國人註冊證明。

  日本政府也將外國人視為是臨時居住者,而不是潛在的移民人員。並不只是中國人面臨這一困境,在日本生活數十年的韓國人、巴西人以及秘魯人都很難取得公民身份。

  然而,光英歡(音)卻相信世界無國界這一說法。作為高中交換專案的學生,他在2002年從中國東北來到日本。五年後,光英歡的日語已經練得爐火純青了,他現在是東京大學的研一學生。“當我剛到這裏,人們取笑我說不好日語,”他笑著說,“但現在,當我告訴他們我是東京大學的學生時,他們只會佩服我,不會只考慮我的國籍。”

  現在,他只有23歲,恰如其分地證明瞭亞洲充滿了機遇。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