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台灣的希望火花 已如風中之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1-13 10:24:17  


  中評社香港11月13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十三年前,台大數學系教授黃武雄等人發起“四一○教改大遊行”,一份名為“希望的火花來自民間”聲明,讓許多民眾不分年齡、性別及職業,自發性的結合,集體攜手跨越政治立場與意識形態,為教育改革、為下一代走上街頭。 

  十三年過去了,當年跟著爸爸媽媽走在林蔭大道上的孩子,若不是上高中,就已是大學生;即使那些還在父母手推車或襁褓中的嬰兒,如今也都該揮別稚嫩童年,進入青春叛逆的年少,為即將到來的中學基測日以繼夜地做準備。 

  社論說,我們之所以重提四一○教改遊行,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忘記民間參與這場社會改革的初衷,也沒有忘記當年為下一代終結聯考夢魘的承諾。在政治紛擾、朝野對立的熾烈氛圍中,本報動員各地記者深入檢視當前最迫在眉睫的教育問題,探討歷經十年教改後所面臨的考驗,這不僅是媒體善盡該有的社會責任,也是對當年四一○教改精神的深刻反省,更是對孩子持續不變的真情關懷。 

  然而,教育問題終究是經緯萬端、千頭萬緒,舉凡師資、課程、教材及入學方式,無一不是值得社會各界檢討的嚴肅課題,譬如九年一貫課程、建構式數學,一綱多本教材及多元入學方案等,確實皆有諸多亟待檢討改進的面向。我們當然也明瞭自一九九四年以來歷經七任教長的教育改革,並非毫無成果,甚至某種程度而言,每位“教育部長”各自在不同階段都扮演不同的角色,無論任期長短、評價為何,他們其實都曾經參與過教改行列,對解嚴之後的台灣教育皆有其一定的貢獻。 

  因此,當本報著手規畫教育專題之際,即設定以九年人民義務教育為調查主題,畢竟這既是政府責無旁貸的工作,也是絕大多數人都關切的議題。但令人震驚的是,透過專題報導卻意外發現城鄉學習落差之大,已成為台灣教育最核心的環節,而且問題的嚴重性遠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尤其在M型學習現象的背後,所暴露的社會結構丕變,以及貧富家庭經濟的鮮明對比。 

  舉例而言,在現今普遍富裕的台灣社會裡,仍有像雲林口湖海邊的貧困孩子,他們若不是得串三萬個蚵殼才能換來一個月的補習費,就是窮到想買一盞檯燈都不可得!又如,位在首善之區的台北金華國中,與後山的台東瑞源國中、偏遠的新竹五峰國中,他們在全校中學基測成績平均分數的差距,簡直有若天壤之別。 

  社論指出,貧窮是每個時代都存在的社會問題,我們認為台灣教育問題的關鍵也不在於此,“因為經濟弱勢總有翻身的時候,但學習弱勢卻很可能是一輩子的苦”。換言之,原本提供一個公平的人民教育學習環境,讓每個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權,是政府天經地義的責任,而今卻因伴隨十年教改的過度自由化,以及教育資源分配的失衡,已出現嚴重的城鄉落差。倘若不能及時扭轉,這種傾斜的學習差距勢必成為許多窮困家庭難以負荷的痛。 

  我們並不是要全盤否定教改,但是當年教改訴求“帶好每一個學生”,希望做到“一個也都不能少”,或者單純地讓孩子快樂學習、讓家長負擔減輕、讓台灣教育更有競爭力等目標,卻顯然越走越遠。可是,政府或者教育決策者卻彷彿沒有聽見那些偏鄉孩子無錢補習的吶喊,沒有看到都市孩子整天奔波的無奈,逕自一骨腦兒地大談十二年教育,高談學前教育向下延伸。 

  我們不願唱高調,因為教育問題包羅萬象,從升學壓力沉重、大學生滿街跑到教育素質每況愈下,真的要仔細探究教改亂象,豈是一篇社論、一張專刊能交代的。我們只想直陳,作為台灣教育基石的九年教育,已因兩極發展的隱憂而呈現鬆動的危機,誠如前“教育部長”郭為藩所言,“政府再任由這種現象發展下去,貧窮弱勢會變成遺傳現象。”

  社論指出,孩子是台灣希望的火花,當年四一○為教育改革而走的訴求,能贏得超越黨派的力量支持,就是大家都期待生命中的希望之火能燃燒得更旺盛。但回首十年教改,我們不禁要問政府,是否感受到那希望的火花已微弱如風中之燭呢? 


    相關專題: 台灣政黨博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