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12日電/近年來原油市場價格節節高升,屢向100美元天價扣關,已經促成了一場全球性的財富重分配,金額規模之大歷來罕見,相當於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在“有油斯有財”的效應下,產油國與非產油國之間的經濟發展,已出現明顯的差距。
中國時報分析指出,與5年前相比,今日的石油消費者每天要多付出40億到50億美元。而光是今年,石油公司與輸出國家就會進帳2兆美元。
影響所及,全球波動:中國各大城市紛紛傳出加油站糾紛,俄羅斯重振國家信心與聲威,沙特阿拉伯打造新城市,乍得政府整軍經武,南韓發起不開車運動,豐田公司的油電複合動力車Prius大賣,塞內加爾財政急遽惡化,巴西新發現的大油田讓舉國歡騰。
美耗油量居冠 助長通膨
在石油消耗量與進口量都位居全球第一的美國,高漲的油價挫低了原本就低迷的儲蓄率,助長通貨膨脹,惡化貿易逆差,使美元更加弱勢。唯一受益的地區可能是盛產石油的阿拉斯加州,居民的石油年金去年只有547美元,今年一舉調升為1654美元。
石油輸出國家則是喜上眉梢。拜油價高漲之賜,伊朗與委內瑞拉抗衡美國的姿態日益強硬。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因為伊朗發展核武而施加經濟制裁,但成效可以想見必然會大打折扣。委內瑞拉則善用石油資源,低價供應友邦,擴大自身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
全球最大石油輸出國沙特拉伯近來大興土木,投下鉅額“油元”打造4個新城市,全力開發石油領域之外的經濟活動。以東岸濱紅海的“阿布杜拉國王經濟城”為例,它耗資270億美元,面積是紐約市曼哈頓區3倍,設有工業區、金融中心和一所大學。
阿拉伯、俄羅斯 財大氣粗
石油輸出僅次於沙國的俄羅斯,更是靠著滾滾而來的油元,完全走出1998年金融風暴的陰霾。隨著普京總統的任期進入尾聲,今日俄羅斯的聯邦預算是8年前的10倍,黃金與強勢貨幣存底累積4250億美元,高居世界第三。財大則氣粗,俄羅斯的外交政策日趨強硬,積極重振蘇聯時期的國威,在東歐與中亞全面抗衡美國與北約的勢力。
非洲的情況較為複雜。頭號產油國奈及利亞內憂外患不斷,尼日河三角洲油田的生產遭到叛軍破壞,政府貪汙狀況猖獗,導致國內油價竟然步步高升。蘇丹與查德則是苦盡甘來,石油收益的效應顯而易見。蘇丹首都喀土木林立著新蓋好的摩天大樓與五星級飯店,查德政府大舉採購軍火以對付叛軍。
窮國蘇丹乍得 苦盡甘來
亞洲的中國長期補貼油價,用油年增率始終無法壓低,最近終於嘗到油源拮据的苦果,引發民怨。日本則是鮮明對比,它很早就開始降低對石油的倚賴,將發電能源分散至天然氣、煤與核能。與1973年相較,日本的經濟規模雖然增長1倍有餘,但石油進口量卻下降16%。以太陽能發電為例,日本的發電量佔全球48%,遠高於佔15%的美國。
歐洲各國也是情況不一。歐元近來對美元頗為強勢,抵消了部分油價上漲壓力。英國坐擁北海油田,目前尚能自給自足,而且油價成本的80%是稅收,因此政府歲入受惠不少。不過北海油田近年來產量大不如前,倫敦當局正積極謀求因應對策。
專家指出,油價上漲的現象並非一朝一夕,未來幾個月內就算暫時下挫,長期看來油價仍將維持在高檔的格局。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國際貨幣基金(IMF)羅哥夫說:“油價並不是一時飆升,而是一去不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