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大公報:台灣媒體泛政治危害社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1-09 13:28:10  


  中評社香港11月9日電/《大公報》今天刊登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胡逢瑛的文章指出,台灣新聞思維和模式僵化,新聞內容缺乏真相與深度。泛政治化、商業化、格式化,三者結合的結果將令台灣社會失去方向、道德淪喪、價值錯亂、人心混亂和浮躁。

  “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原本是建立在商業擴張的需求之下所產生的新思維與行動模式,也是各地因應全球化的一種出路。全球化如何“在地化”,已經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過程中成為各個領域的發展特點和必然趨勢。任何外來文化的移植若不能適應本土文化,那必然會產生水土不服的現象,也就是本土文化一味學習和模仿外來文化,勢必造成邯鄲學步失其故步的反效果。新聞大眾化是西方新聞事業的一項重要里程碑,它意味著任何新的舉措與發明都會為大眾化的新聞事業帶來無限商機和利益,全球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經濟強化了西方媒體帝國和新聞版圖的擴張。而且,新聞事業總是伴隨著重大的政治改革,它不但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

  政治惡鬥難談民主

  文章表示,因此,新聞事業與民主發展密不可分,為此新聞事業一向反對他律,反對來自統治階層行政的、立法的、經濟的、政治的、司法的壓力。新聞具有傳播資訊、教化民眾、愉悅身心的功能。如果用這個標準檢視台灣現在的新聞報道,我們會發現新聞中充斥著暴力、仇恨、謊言……。台灣媒體亂象來自政治惡鬥以及媒體所有權集中在財團手中,媒體缺乏發展的穩定環境和相應的發展政策。淨化新聞並不是要求新聞中不能夠出現批評,而是監督新聞不能幸災樂禍或是隔岸觀火。西方學者倡議公民新聞,就是強調新聞具有號召公民參與和提升公民道德的職責。

  自“五四”運動以來,西方的人權、自由、民主、科學等等思維模式,就開始深深地影響著中國與周遭具有華人文化背景的地區和社會。媒體大眾化趨勢是西方新聞事業對全球的影響,它象徵著媒體從官辦走入商辦、民營的大時代,並且已經在二十世紀末對東歐、蘇聯極權以及東亞威權國家造成衝擊。大眾化新聞標誌著的是:新聞不再是過去中央和地方聯繫公文往返的官方管道,新聞已經成為聯繫政府、民間團體和個人的公眾橋樑。大眾新聞的屬性和特點就是要公開、透明,這是因為新聞不再屬於國家機密範疇的公文。新聞與媒體是政府傳達與解釋政令的宣導平台;是媒體觀察、監督政府政策的成果報告,必須要向公眾利益負責;是民眾信息交流、情感溝通的聯繫管道;是公眾表達不同意見及訴求的窗口。

  西方霸權影響媒體

  文章說,西方的新聞民主化和自由化的學理,已經在西方商業和媒體全球布局的霸權影響之下,深入全世界的開發中國家之間,東南亞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新聞事業也直接克隆了西方商業媒體的運作方式和行動思維。新聞在自由化之後,需要建立以新聞倫理為依歸的“全球在地化”新聞體系和思維,符合當地居民和當地社會期許的“在地化新聞”。建構具有地域性特點的“在地化新聞”,將有賴於多元結構、報道專業和肩負社會責任的媒體的努力,以及公民素養的提升。至今為止,人們仍無法完全接受純粹和單一結構的媒體環境,任何一方掌權者對媒體的完全操控都可能導致社會結構的失衡。

  上世紀九十年代,台灣媒體環境劇變,許多新聞工作者都感到長期新聞工作環境惡劣,包括記者的編輯自主權以及勞工的工作權在媒體設備全面更新之下遭到損害。當時致力於媒體內部改革和參與制訂媒體公約的發起人之一的台灣資深記者楊汝椿認為:“社會弱勢者長期以來被擠壓成為媒體的弱勢者,持不同世界觀的人士無法見容於主流新聞媒體,媒體結構的合理化、媒體環境的健全化,無可避免成為社會改造的重要環節。……面對未來,台灣的新聞工作者在挺進媒體改革的進程時,似乎已經不能只是堅守基本的專業操守和技能,更要時時淘洗主流強勢的新聞價值,和離棄自我設限的實踐模式,並把專業責任建立在公民的責任意識上。不如此,我們如何掙脫權力和利益的網羅? ” 

  嚴重傷害社會和諧

  文章指出,台灣新聞最大的弊病就是思維和模式僵化,不論是文化、藝術、舞蹈,還是其他性質的新聞,一定扯上選舉和需要表態。當前台灣媒體環境相當惡劣,新聞報道內容缺乏真相與深度,新聞報道的模式則是泛政治化、商業化、格式化,三者結合的結果就是所有的新聞內容一定要聯繫上熱門且政治化的議題才能登上版面,這就是商業化媒體所謂的“新聞價值”。如此僵化新聞事件和新聞當事人的原意,將會嚴重傷害台灣的精神文化和社會和諧,後果將令台灣社會失去方向、道德淪喪、價值錯亂、人心混亂和浮躁,如此一來,新聞要體現台灣真正的風貌與真相將非常困難。媒體的影響力和損毀力就在於此,學者倡議“全球在地化”的意義也在於此。

  新聞體制和國家發展方向必須相互結合,媒體的環境才能得到改善。蘇聯解體之後媒體所有權爭奪問題成為國家不穩定的因素。九十年代俄羅斯媒體中出現的過多的醜聞,以及新聞報道過度戲劇化和煽情化的處理手法,都顯示媒體缺乏發展方向,電視節目製作太少、專業化頻道數量不夠、太多荷里活垃圾片、新聞內容政治惡鬥過多以及缺乏人文關懷等等問題,都是轉型中媒體出現的惡劣現象。

  公民意識需提高

  文章認為,台灣的新聞體制當然不應該走“黨營媒體”與官方媒體的回頭路,但也不應該像現在這樣商業化媒體成為台灣媒體的主流。但這裡出現一個問題就是,一方面,台灣的商業媒體無法像美國那樣具有跨國資本運作的經濟實力,媒體的經濟來源成為問題,因此媒體就容易受到政黨和財團的控制;另一方面,公共媒體需要政府編列龐大的預算,台灣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環境都必須要相當成熟,目前台灣“立法院”如此惡鬥,公共電視台無法處理好新聞報道。因此台灣需要將內外環境協調好之後,媒體環境才有改善的可能,台灣需要不斷提高公民意識和推動公民運動。雖然當前世界的報紙商業化趨勢已經成為大眾化媒體的特點,但電視體制的發展仍相當分歧,資本主義國家仍在自由經濟和政府控管之間搖擺不定。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