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僑報:中國探月工程是一項一本萬利的投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0-29 11:04:27  


  中評社香港10月29日電/美國《僑報》今日發表署名評論文章,指中國與其他國家一樣,中國的官方航太機構及科學家在進行外太空探索時,也面臨來自外界的質疑。例如,探月究竟是投資還是消費?花費鉅額經費探月究竟有無必要? 

  有關方面在回答相關問題時,往往偏重於算有形賬,如“嫦娥一號”升空為中國未來建立月球基地、開採月球資源提供了可能性,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尤其是航太科技進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及為今後以科技帶動經濟提供了動力等等。 

  文章認為,中國開展探月工程獲得的有形收益雖然看得見,但畢竟有限,而看不見的無形收益,則可能數倍、數十倍於此。 

  令人欣慰的是,有關方面在“嫦娥一號”發射前的半年時間內,就通過民間投票的方式,徵集了大量優秀中國樂曲帶上月球,以及開放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供民眾旅遊觀光。在發射過程中,官方則邀請了中外媒體現場採訪,讓中國央視全天候進行現場直播,邀請日本等國的專家現場觀摩。這一系列舉措反映的不僅僅是中國政府 的開放與自信,更說明中國政府已充分認識到探月工程所帶來的無形價值,並有意播種、培育及收穫這些無形價值。 

  那麼,中國在“嫦娥一號”探月衛星上究竟收穫了哪些無形價值呢?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拓展思維空間 
 
  文章認為,小至個人大到國家,能有多大的氣魄,能做多大的事業,能有多遠的前途,關鍵要看其境界的大小,看其思維與想像空間的廣度與深度。 

  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祖先一直將關注的目光集中在自身周圍有限的疆土內,所以當時的人們充其量只能創造出相對封閉的封建農業文明。而當時歐洲人則將目光投向浩翰的海洋、廣袤的太空。於是,歐洲人發現地球是圓的,發現了新大陸,製造出了飛機、航太器,比東方人更早地登上月球,更早地實現了現代化。 

  近年來,中國探索外太空的系列壯舉,無疑將極大地開闊中國人的心胸,將中國人的視野與境界由眼前及腳下的地球,引向月球甚至更遙遠的外太空。可以預料,未來中國“舉頭望星空”的人將越來越多。 
 
  增強民族凝聚力 
 
  文章認為,相比其他國家與民族,中國與中華民族對於國家的認同感和民族的凝聚力,有著更為現實、更為迫切的需要。 

  這不僅因為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以及在近代史上積貧積弱的痛苦經歷,更因為目前的中國尚未完全實現祖國統一。並且,已經在主權上回歸中國的港澳,目前還面臨著人心回歸的問題。 

  增強國家認同感與民族凝聚力的最好辦法,一是民族文化,二是國家強盛。“嫦娥一號”奔月,不僅實實在在地證明中國的科技實力與綜合國力與這個擁有13億 人口的大國是相匹配的,更為關鍵的是,它讓中國人千年的“嫦娥奔月”夢由神話變為現實,讓炎黃子孫今後“舉頭望明月”時,更添自豪感與認同感。 
 
  激發創造熱情 
 
  一個國家的運動健兒在競技場上拿了多少金牌,並不代表該國的整體體育水準與國民體質。同樣,中國成功發射了“嫦娥一號”,也並不表明中國的基礎科技水準非常高。 

  不過,“嫦娥一號”的發射,卻對中國人尤其是青少年是一次極佳的科普教育,可以極大地調動他們的科技創新與創造發明的熱情,並使得中國未來受益無窮。 
 
  惠及“中國製造” 
 
  大陸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製造”已打遍天下。但作為“製造大國”,中國卻不是“創造大國”。不僅如此,近年來,“中國製造”還屢屢因“涉嫌侵權”而遭到其他國家有意無意的指控,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國家形象。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製造”成了“簡單加工”、“低附加值”、“低技術”的代名詞。 

  文章指出,中國在外太空探索領域內取得的成就,尤其是“嫦娥一號”成功發射,無疑表明“中國製造”的實力及未來發展前景,有助於挽回“中國製造”的聲譽。 
 
  增添合作本錢 
 
  在面對地球資源可能枯竭、居住環境遭到破壞以及地球本身可能遭受外來星體侵襲的威脅方面,人類必須攜手合作。而人類探索外太空的唯一目的,也就是要為困守地球的人類尋找和開拓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因此,從長遠來說,人類不分國家不分種族攜起手來,共同 探索外太空,以免各自為政消耗共同的成本是大勢所趨。 

  此外,中國在外太空探索領域成為後來者,不僅有助打破目前太空探索由少數大國壟斷的格局,促進人類和平共同利用外太空,更為中國與其他國家開展合作,積累了成功籌碼。 

  以上事實表明,中國開展的探月工程不僅不是單純的消費,而且是一項一本萬利的投資。 


    相關專題: 嫦娥奔月 征途漫漫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