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京報:有必要建立常態化募捐、籌款制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0-14 15:34:20  


  中評社香港10月14日電/生長在貧困家庭的內蒙古農業大學學生李瑩,在被確診患上癌症後,兩次謝絕學校組織的捐助,幷在臨終前囑咐父母,將自己的角膜捐獻。(10月13日《北京晨報》)

  新京報今天發表社論說,李瑩謝絕捐助,是因同學大多和她自己一樣來自貧困家庭,她不願增加別人的經濟負擔;她捐獻角膜,是感謝社會的關愛,盡最後的可能報答與回饋社會。雖然她年輕的生命已悄然結束,但這種能爲他人、爲社會著想,能推己及人的社會感、責任感,著實令人感嘆。

  不僅如此,如果說捐獻角膜屬于身後慷慨,她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仍樂觀對人,幷承擔起調解同學矛盾、排解同學心理問題的“閑事”,在明知來日無多的情况下,日複一日做著這些瑣碎而有益的事,則更讓人覺得難能可貴。她的同學曾兩次組織捐款,在她患病期間也給予她很多幫助,她同樣用這種一點一滴的方式去回饋。這是關懷與關懷、愛心與愛心的彼此傳遞,生命的溫暖、社會的價值,正是在這種愛心傳遞中變得真切、感人。

  不過也應看到,李瑩謝絕同學幫助,幷非不需要或不想接受幫助,事實上她的父親曾在無奈之下瞞著女兒,向媒體匿名求助,關鍵是李瑩一家不忍心拖累同樣不寬裕的同學。

  社論說,可以想象,如果愛心傳遞有了更好的制度保障,更多地體現了“損有餘以補不足”的精神,也即讓有能力承擔的人多承擔一些,讓包括大病醫療保障在內的社會福利制度更好地發揮作用,那麽,李瑩也許會更多一份生的希望,社會也會因此而變得更加溫情。

  社論指出,要達到這一目標,最有效、最根本的辦法,當然是建立制度保障體系,用稅收閥門調節收入,用社會福利體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實現全社會的愛心傳遞循環。近年來,類似李瑩這樣的不幸者常常出現,盡管許多人踴躍捐助,伸出充滿愛意的雙手,但這種非常態的愛心行動往往挂一漏萬或力不從心,不免生出許多遺憾。只有從制度上建立常態的、全員的保障體系,才能讓愛心的傳遞,進入全面覆蓋、有效互動的良性循環當中。

  當然,中國人口多、國家大、底子薄,這樣一套完整社會福利體系的建成生效,絕非旬日可期;况且,即使在醫療福利體系健全的國家,緊急情况下的募捐也時常可見。在福利國家加拿大,中國留學生郝碩患肺癌後,就得到各界的慷慨捐助。爲艾滋病人、血友病患者、患病兒童募捐,乃至爲醫院和醫療中心集資的事例,也舉不勝舉。

  然而,在這些國家,這種募捐、籌款多數幷非即興應急之舉,而是常態化、普遍化的行爲。在加拿大,銀行櫃台、超市收銀台、餐廳大堂、加油站收款機,甚至博彩中心的彩票櫃台上,往往都放著裝零錢的透明盒子,上面寫著捐款的目的,許多人會把找零的錢隨手投進去,雖然往往只是幾分錢,但覆蓋面廣(有的超市十幾處收銀台每處都放一個),參與者多,聚沙成塔,既不加重好心人的負擔,又能在緊急時派上用處。當然,他們也有應急式的募捐,如節日籌集、慈善晚宴等等,但那些都是錦上添花,給愛心的溫暖多添一把柴罷了。

  社論最後說,可見,即使醫療體制的全面保障暫時難以提上日程,即使募捐這種愛心傳遞方式,還要在一段時間內唱主角,我們也有可能、有必要讓這種形式更有效、更合理,既能更多、更好地助人,又不至于讓助人者太過辛苦。愛心的傳遞是全社會的希望所在,正因如此,各方各面、每個社會成員,都有責任讓這種傳遞更生動、更流暢。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