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10日電/中時電子報主筆彭蕙仙昨天發表文章說,歌手林曉培因為酒駕撞人,結果吃上官司,須付出賠償,更重要的是,她的良心陷入極度不安,在處理車禍的過程中,她數度坦言崩潰,幾乎捱不下去;但是,做錯事的畢竟是她,造成他人家庭無可彌補損傷的也是她,再怎麼難熬,林曉培選擇面對,用最大的誠意盡可能降低家屬的痛苦;她並且決定重新站回舞台,用自己最擅長的歌唱,一點一點賺回賠償金。
台灣“教育部長”杜正勝在會議中,被攝影記者拍到正在打盹兒,杜正勝答辯說不是在睡,只是閉目;接著杜正勝又被拍到挖鼻孔,謝志偉代他答辯,說是一種對媒體報導嗤之以鼻的表現。
林曉培酒駕,絕對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示範;杜正勝日理萬機,偶露疲態,無可厚非。一個犯下的是讓人家庭破碎的天大錯誤,一個不過是無傷大雅的小插曲,但是我們卻看到了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一個勇敢、負責,一個懦弱、逃避。
人生在世,過犯不斷,誰不是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我們固然應該學習更周延成熟地處理事情,好儘量少犯點過錯,但是不可能將錯誤減到零,而犯錯,也是學習的一個過程,人生本來就有很多時候是“做中學、錯中學”,永遠不肯面對自己可能犯錯的事實,就永遠看不見自己還可以有怎樣的改善與進步空間。
杜正勝和謝志偉之類的政治人物,最大的問題就是不願意承認自己“也會錯”,好像他們是無敵鐵金鋼,永遠站在正義正確的一方,從常理判斷,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事。但這些“ 官大學問大”的人在面對外界的指責、指正時,總認為是別人懷有惡意,他們看不見的一個事實是,即使認為指責自己的人帶有偏見,但被指責的人至少也應該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的確有做的不好、不夠的地方。
謝志偉油腔滑調過了頭,早已脫離“幽默”的範疇,只能說是輕佻;杜正勝又臉色鐵青離了譜,看不出他是在嚴肅地進行自我反省,只能說是“見笑轉生氣”;而這兩個人有個共同的特色就是永遠也不肯面對自己的錯──在應該輕鬆以對、回到“你我他誰不會這樣”時,例如杜正勝的打打小嗑睡,他卻選擇用“憂憤成疾”這種面對方式;在應該莊重面對,表達“不好意思的態度”時,例如杜正勝公開挖鼻屎,謝志偉卻還要開口損人,實在讓人對他們的 EQ 與 IQ 感到好奇。這些事情,很簡單,就是一句誠懇的“不好意思啊,下次一定會注意”就可以帶過的,他們卻金口如閉蛤,怎樣也打不開。
較之林曉培清晨在路上的那個晃神,杜正勝小小打個嗑睡,實在不算什麼,一點點也談不上是人生的災難,頂多就是糗而已,但林曉培為自己的疏忽認錯、道歉,扛起責任,盡力善後,這讓大家對林曉培有了不忍心,家屬也願意給她一個機會;杜正勝硬拗、鬼扯、鐵著臉,一點點承認自己可能累了、抱歉有點失態的空間都沒有,這讓杜正勝不可原諒,只能天天活在放大鏡之下。
為什麼杜正勝這個“教育部長”會做得這麼辛苦呢?因為他永遠跟人為敵,甚至於他也跟自己人性化的那一面為敵;台灣社會漸漸把杜正勝當笑話、媒體以他為鏢靶,部分原因要歸咎於他自己“ㄍㄧㄥ”得太緊了;永遠也不肯卸下心防。
杜正勝不但自己活得很累,也欠這這社會一種“認錯、改過、負責任”的好示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