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福爾摩沙衛星三號”(福衛三號),于4月15日上午9時40分在美國範登堡空軍基地成功發射。“福衛三號”是全球第一個連接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進行資料測定的氣象衛星系統,進而無障礙地與GPS進行資料連接。 |
中評社香港10月4日電/據台灣中時電子報報道,在全球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升空届滿50周年之際,台“太空中心”開始修訂完成太空科技第二期15年長期發展規劃,决定在2010年,也就是發展太空科技届滿20周年的時候,用台灣的火箭,發射第一枚大學自制微衛星。
台媒指出,台灣最初决定發展太空科技,是基于“國恩家慶”的封建思想。
李登輝上台研發 有“沖喜”意味
1988年,蔣經國病逝,李登輝倉促繼任,爲凝聚民衆對台灣發展信心,便指示台當局“經濟部”評估台灣自行發射衛星的可行性,希望通過“太空計劃”爲所謂“國運”“沖喜”。
但是台當局“經濟部”隔年提出的評估報告,潑李登輝一盆冷水。直指“自行發射衛星及自制衛星”經濟效益不明確。而台“國科會”却越俎代庖,提出以70億到100億元(新台幣,下同)在三年到五年內,自行發射台灣自制科學衛星的計劃。這個計劃在島內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贊成和反對學者各自發起大規模連署,當時的前台“中央研究院長”李遠哲也發表文章反對。
郝柏村拍板 催生台“太空中心”
台灣太空科技發展計劃就在學術界正反意見激辯不休的情形下,1991年在台當局“前行政院長”郝柏村任內拍板定案。决定由台“國科會”成立太空計劃室(現改爲台“太空中心”),用136億元、15年內研發三枚衛星,希望在第一期15年計劃結束後,可以達到百分之百由台灣自制衛星的目標。至于自行研發火箭執行發射任務的部分,則因爲美國的强烈反對而作罷。
因爲缺乏明確的政策支持和系統性規劃,衛星研制計劃走得風雨飄搖。在台灣“國家太空中心”任職超過10年的資深專家認爲,政策朝令夕改,是台灣太空科技能力無法持續累積的最大致命傷。
計劃變變變 驚爆采購弊案
在計劃還沒執行的時候,台當局“內閣”又改組,劉兆玄出任台“國科會”主委,取消寬頻衛星計劃,改爲遙測衛星。黃鎮台接掌台“國科會”後,“福衛三號”被定位爲氣象科學衛星,導致第一期太空計劃屢因台“國科會”主委异動,政策搖擺不定。
到了第二期太空計劃依舊搖擺。台“太空中心”前主任吳作樂在三年前上任後,幾乎把第二期計劃全部推翻,第二期計劃自行研制衛星的任務目標也全被拋在腦後,相關計劃更在今年5月爆發采購弊案,吳作樂因此被迫去職。
重修計劃要在2010年用台灣自主研制的火箭發射衛星
2006年4月15日,“福爾摩沙衛星三號”星系從美國範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台灣第一期15年太空計劃終于有了發射成功的紀錄。前台“國科會”副主委謝清志當時曾炫耀說“這樣的成績舉世罕見”。但標榜技術自主的ARGO衛星却爆發采購弊案,不但使二期計劃全面停擺,更戳破台灣的太空科技已經可以自己當家做主的假象。
據台媒稱,台“太空中心”在四個月後,宣布要重新修訂第二期計劃,决定利用過去九年發射探空火箭,執行次軌道科學實驗的經驗,在2010年完成利用台灣自行研發的火箭,把30到50公斤級的微衛星(由島內大學研究制造)發射到500公里高的太空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