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破繭
在潘岳看來,中國目前的環保事業早已不是處在一個宣傳教育的啓蒙階段了,已經進入到一個利益博弈階段。“影響中國環境問題最大的因素,就是不法商業利益與錯誤政績觀的特殊利益結合。如果要真正遏制住污染就得對他們釜底抽薪,用環境經濟政策來制約污染環境的不法商業利益,用經過修訂的GDP指標來扭轉錯誤的政績觀。”潘岳强調。
如此强硬的表態背後,實際上是除生態補償與綠色財稅之外,全面的“新政方向”已經確定,分別是環境收費、綠色資本市場、排污權交易、綠色貿易、綠色保險六項。
潘岳5月份接受記者采訪時曾透露,環保總局將按照補償治理成本原則,將二氧化硫排污費由目前的0.63元提高到1.26元,提高COD排污費;對已安裝脫硫設施的燃煤電廠上網電量給予脫硫加價,《燃煤電廠脫硫電價監管辦法》5月下發;全面開征城市污水處理費幷提高收費標准,每噸水平均收費標准原則上不得低于0.8元等——這恰是“環境收費”一項的落實。
此外,7月1日起,《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開始實施。針對2831項商品的出口退稅政策開始實施的新標准,進一步取消了553項“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産品的出口退稅,降低了2268項容易引發貿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幷將10項商品的出口退稅改爲出口免稅政策。是次調整涉及的2831項商品,約占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的37%,“綠色貿易”初步破土。
盡管環境新經濟政策“知易行難”,潘岳仍然依據環保總局與各宏觀經濟部門的合作情况,給出了新政的路綫圖:“一年內出台兩到三項新政策;兩年內完成主要政策試點;四年內初步形成中國環境經濟政策體系,是可以預期的。”
行政盡頭
就在潘岳亮出手中的一副好牌之前,也就是兩個多月前的7月3日,國家環保總局發起了第四次“環保風暴”,針對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部分水污染嚴重、環境違法問題突出的6市2縣5個工業園區實行“流域限批”;對流域內32家重污染企業及6家污水處理廠實行“挂牌督辦”。
彼時的潘岳無奈地指出,“環保風暴”一次比一次猛烈,而“流域限批”已是環保總局“最後一招”,在既有法律法規範圍內已經把行政手段用到了極限。
“‘限批’政策在目前相關法規上幷沒有明確的規定,是我們在已有政策框架下的制度創新。但是行政手段有其自身的弱點,存在著不穩定性、階段性,甚至還有尋租的可能,因此作爲行政手段的‘環保風暴’已經刮到了盡頭。”潘岳表示。
但即便如此,8月21日,國家環保總局、國家統計局、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的《2007年上半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標公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1263.4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88%;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691.3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 0.24%。
在上半年GDP增速超過11%的情况下,中央政府“節能减排”的既定目標繼2006年未能完成之後,再次面臨落空的巨大壓力,此時此刻,環保總局已經意識到,行政性的懲罰措施所擁有的效力已經全面走到盡頭,曾經頗爲人們津津樂道的“環保風暴”或許正在走向“曆史的終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