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央日報:一味衝撞,無助突破台灣的國際空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8-11 10:07:37  


  中評社香港8月11日電/台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日發表社評質疑,民進黨自從執政以來,在“外交”上所採取的是烽火“外交”,最近更改稱為攻擊性“外交”,衝撞的結果有使台灣的“外交”空間更寬廣嗎?台灣由於“外交”環境特殊,“外交”空間的開拓原本就要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更加困難,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台灣沒有開拓“外交”空間的本錢,關鍵在於採用適當的方法,才能使有限的“外交”資源發揮更大的效果。一味地衝撞,並不能為台灣的“外交”空間突破帶來任何契機,反而是“邦交國”總數減少5個,可能必須從美國本土以外的地區過境。攻擊性“外交”之“外交”空間開拓的效果如何,不言可喻。

  從事“外交”工作的人員都深深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外交”是內政的延長。如果台灣的政經表現出色,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恐怕都難以忽略台灣的存在,自然而然會設法繞過中國大陸阻撓,而與台灣發展更緊密的關係,這就是台灣能在1990年代不斷有“外交”空間突破之消息傳來的根本原因所在。這樣的成果是無法靠攻擊性“外交”,或靠花20億設立國際頻道,來為台灣發聲就能達到的。在全球化的時代,絕對不會有“好事不出門”的情況發生,有沒有國際頻道為台灣發聲不是關鍵。

  就以台灣的美食為例,近來有許多國外觀光團以品嚐台灣美食作為旅遊主要目的,我們過去並未以國際頻道向國外旅客專門介紹台灣的美食,為何那些觀光旅遊團知道台灣的美食屬世界一流呢?關鍵在於台灣的美食色香味俱全,看了要不食指大動也難,口耳相傳的結果,自然造就以美食為主的外國觀光團絡繹於途的情況。這說明只要東西好,就不會沒人知道,否則即使名氣再大,只要品質稍有差池,可能就再也無法吸引世人的眼光。

  社評指出,台灣在經濟發展上曾經是亞洲四小龍的龍頭,在亞洲金融危機的沉穩表現,更是受到世人的肯定,東南亞國家、拉丁美洲國家、非洲國家,甚至於中國大陸都希望借鑑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發展奇蹟經驗。如今台灣已經淪為亞洲四小龍之末,經濟成長疲軟,GDP停滯不前,這樣的發展真能為台灣的“外交”空間開拓提供助力嗎?此外,在政治發展上,台灣能夠在不流血的情況下由威權政體向民主政體轉型,可以說是第三波民主化的模範生,也難怪美國政界人士會稱台灣是成功的故事。可是這樣的成功故事,卻因為在對外政策上的一致性不足,在對內政策上貪瀆事件頻傳而蒙塵。現已淪落到必須從非美國本土的國境來過境,真是情何以堪。如此衝撞的結果,台灣的國際能見度或“外交”空間有增加嗎?

  社評認為,歸根究底,“外交”空間的開拓是以厚實的政經或文化實力為基礎,當王建民、郭泓志在美國職棒大聯盟發威,詹詠然、莊佳容打進澳網雙打決賽時,體育主播不得不介紹台灣在那裡,這就是有實力就不怕別人不知道的最佳寫照。民進黨政府曾將2002年定位為足球元年,若當時網羅好手加以培訓,來日若能打進世界杯前十六強,對台灣開展與足球人口眾多的歐洲國家之關係,一定有正面的意義,我們的球員甚至可以至歐洲打職業賽。可惜政策總是口號多於實質,現在大概已經很少人記得曾有足球元年這回事,這也就是我們的“外交”始終無法突破的原因。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外交”空間的打壓,過去有、現在有、未來也不會手軟,不過這不代表台灣沒有機會,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展現應有的政經實力,就有機會突破其“外交”封鎖,勿忘“外交”是內政的延長。一味地衝撞,對台灣的“外交”空間突破是不會有助益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