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張智新:應理性解讀中美食品安全之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7-21 09:48:57  


  中評社香港7月21日電/《文匯報》今天刊登首都經貿大學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張智新的文章說,中美食品安全爭端對中國的損害無疑遠遠大於美國。國內無論是企業還是官方,都很容易從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貿易報復手段升級等角度去看待這一爭端。但作為經濟持續崛起、注定要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而言,不應該被這一顧慮迷住了雙眼,而應站在中國外貿乃至經濟發展的全局和未來的高度,理性冷靜地思考這一爭端帶來的教訓和啟示。 

  18日,美國總統布什下令成立由衛生部長萊維特領導的項目小組,檢查來自中國和世界各國的進口產品安全性。此時正值中國產品在美國引發一連串健康恐慌,白宮發言人斯諾否認布什政府此舉是針對中國,否認這是貿易戰的開始。 

  同日,中國國家質監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長李元平透露,針對不斷升級的中美食品安全爭執,由美國衛生部和食品藥品管理局官員為代表的一個美國副部級代表團將於本月底訪問中國,就食品安全問題進行磋商,雙方將就食品安全問題達成法律層面的共識。 

  美國態度咄咄逼人 

  文章分析,自今年早些時候肇始的中美食品安全爭端,發生的時機無疑十分敏感:美國在中美貿易中的逆差不僅數額巨大,而且呈持續增長之勢,業已引起美國府院和朝野的高度關注和不滿,不僅已經著手從政府層面對華施壓,而且國會也頻頻動用立法手段進行強硬應對,而中國在主張對話談判解決此問題的同時,也有包括批評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局部解除對華高科技出口限制等較為明顯的反彈。 

  而縱觀迄今為止的整個爭端過程可以看出,這場一觸即發的貿易戰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是美國是主動出擊,中國則處於被動應對地位。美國境內傳出來自中國的寵物食品遭污染以及危險玩具、藥品、魚貨和化妝品等後,不僅引發美國當局採取一連串回收和查禁行動,而且國會方面也緊跟其後,不僅通過相關法案,而且還大肆渲染,府院、朝野、官方和媒體形成對華施壓的一致聲勢。而中國不久前禁止進口美國肉製品的決定,也是在中國輸美食品因為安全問題受到下架、查禁、回收甚至限制進口等系列制裁後很久,才作出的相應決定。 

  二是在美國媒體肆意渲染之下,這次中國出口食品安全風波迅速波及其他國家和地區,儼然形成一波針對中國食品的查禁浪潮。而反觀中國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相關部門,在食品安全危機出現後既顯得惶恐無措,又因為國內頻頻爆發的食品安全風波而顯得底氣不足,尤其是對於牙膏二甘醇事件的處理,前不久國家質檢部門發出的禁令更讓先前的辯解和堅持顯得十分牽強。 

  三是美國就此的反應顯得咄咄逼人、肆無忌憚,而中國的反應雖然也有一定反制成分,但始終留有餘地,強調談判對話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壞事如何變好事? 

  文章說,無論從出口企業的銷量和利潤來看,還是就出口產品的全球形象而言,這次中美食品安全爭端對中國的損害無疑遠遠大於美國。由於這次爭端恰恰處在美國頻頻就貿易順差和匯率問題向中國發難的敏感時機,國內無論是企業還是官方,都很容易從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貿易報復手段升級等角度去看待這一爭端。 

  應該說,從這一角度考慮中美食品安全爭端並非毫無道理,但作為經濟持續崛起、注定要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而言,不應該被這一顧慮迷住了雙眼,而應站在中國外貿乃至經濟發展的全局和未來的高度,理性冷靜地思考這一爭端帶來的教訓和啟示。 

  一方面,要以此為契機,從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統一的角度對待是食品安全監管問題。應該承認,國內在商品質量安全的監管上,長期以來的確存在內外有別的問題:對出口商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的重視,要遠遠高於國內市場的商品;而對出口商品的質量標準,許多時候也是高於國內市場商品的。儘管如此,這次輸美食品仍然發生質量安全事件,儘管其中有兩國食品安全標準不一的客觀原因,但是更暴露出國內食品安全監管造成的弊端和問題,業已漸漸程度不同地波及出口商品。因此,有關監管機構必須由此形成內外標準統一、一律嚴格監管的總體思路。 

  文章指出,另一方面,政府應該在強化對所有食品的質量安全監管的同時,加大對食品質量和安全的科研投入,抓緊制訂覆蓋所有行業和產品的質量安全標準;同時,更應該未雨綢繆,加強包括食品在內的所有產品相關標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爭取中國在標準擬定方面的話語權。 

  此外,中國各級政府及其環保部門也應從這次爭端中得到足夠的警示:如不努力保護環境、改善生態,“世界工廠”上“中國造”仍將不斷面臨類似的風波甚至危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