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1日電/《大公報》今天發表社評說,肉價持續上漲,市民普遍關注。昨日,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宣布,已經與國家商務部達成“原則性共識”,決定開放供港活豬市場,具體措施包括在五豐行之外增加廣南行作為進口代理,同時,支持本港豬農到內地開設豬場,日後可自行代理,直接把活豬供港。
有關措施,引入競爭、多元經營,當然是好事;但內地活豬供港是否從此就“天下太平”,港人從此就可以餐餐食平價豬肉,卻未必是那麼一回事。
社評說,事實是,目前內地供港豬肉價格上漲,基本上與五豐行的獨家代理或所謂“引入競爭”並無關係。肉價上漲是由於內地農村經濟變化,養豬業的飼料、運輸、排污、藥品等經營成本上升,一些豬農遂轉行改業,以致活豬的供應量全面下降,再加上早前一些省份出現豬隻“藍耳病”,死去及銷毀大批豬隻,供應更形緊張。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人民銀行昨日公布六月份綜合物價指數,其中活豬價格較上月漲了百分之八點七,較去年同期則上漲了百分之七十一,可見漲幅之凌厲。香港豬肉既然靠內地供應,來貨價貴了,再多兩家代理也還是要漲上去的。
而且,事實恰恰相反,如果不是五豐行的獨家代理,這大半年來內地供港豬肉的價格只會升得更快、貨源也會更加短缺。很多日日吃肉的市民可能都不會知道,內地對港活豬和其他主要糧油副食品的供應,一直都是由中央直接“抓”、由國家進出口部門直接管理的,五、六十年代的供港列車,只有周恩來總理才有權下令停駛,而其政策“核心”,一是要確保供應、二是要確保“價廉物美”,以協助維持和穩定香港同胞的生活。
社評指出,數十年來,廣東、湖南等省市作為“政治任務”,承擔起了供港的責任,而“五豐行”就是內地與港之間的“橋樑”,有時遇上內地一些特殊情況或颱風暴雨等天災,五豐行還要花大氣力去聯繫和解決,才能確保供應。因此,近日在肉價上漲問題上,一些傳媒動輒指責五豐行什麼“壟斷經營”,是無知及不符事實的。
而在內地改革開放及實行市場價格之後,情況變得更不一樣,廣東、湖南一些承擔供港任務的豬場,成本上漲了,但供港不許加價,明明賣給其他省市可以賣得更好價錢也要優先低價供港,一些豬場主人對此都口出怨言,五豐行夾在內地豬場與香港市民中間也是“左右做人難”。
社評認為,因此,特區政府面對市民不滿“吃貴肉”的訴求,與內地商務部門磋商後,增加入口代理及支持市民到內地開豬場,作用在那裡、成效又如何,要看日後事態的發展才能見分曉。而內地豬隻供港,並不僅僅是一個價格問題,更重要的還有確保穩定供應和質量安全的問題。五豐行過去在這些方面都是使人放心的,日後其他代理商在質量安全上必須要做到同樣的水平。至於說港人到內地開豬場,在投資管理上如何可以符合內地的環境衛生標準和達到出口要求,亦需認真應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