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面對中國核潛艇 美國利益集團激烈博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7-11 10:36:03  


中國海軍宋級改型常規潛艇駐泊軍港。(資料圖)
  6月19日,美國新版對華高科技出口管制開始執行。對於這些舉措的出臺,美國商務部長古鐵雷斯發表聲明說,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安全”,維護美國出口商的利益及保護就業。然而,他這種看似尋求“平衡”的表態,卻很難不讓人聯想到不久前美國國內關於中國發展核潛艇的炒作。 

  在5月底美國國防部出爐的《2007中國軍力報告》中,中國已被描述為正在建造5艘“晉”級新型戰略導彈核潛艇,這種潛艇每艘可攜帶16枚射程達8000公里的“巨浪2”型多彈頭戰略導彈。 

  “如果像報告所說的那樣,中國把這些核潛艇有效部署起來,那麼它就具備了強大的二次核打擊能力,”美國海軍軍事學院中國海軍研究部的負責人賴爾戈爾茨坦評論說,“一個此前尚不明朗的事實也變得越來越清晰:中國現在有能力打一場核
戰。” 

  核潛艇掛鈎核戰爭? 

  在《2007中國軍力報告》公佈一周後,美國學者凱爾萊伯和達麗爾普列斯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其核心觀點是,“美國日益增強的核優勢更有可能導致與中國的戰爭,使美國總統更傾向于採用先發制人的核打擊。” 

  實際上,這篇文章是去年兩位學者一份題為《確保相互摧毀的終結——美國的核霸權》的研究報告的通俗版。這份長達38頁的報告列舉了美、俄、中的軍事核力量資料,運用數學模型得出結論,美國鷹派將歡迎新的核霸權時代,並認為美國在常規武器以及核武器上的主導地位將有助於阻止潛在對手的挑戰。也就是說,從目前到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美國的軍事核力量已經遠遠超過了中俄。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報告出臺的時候,正是美國眾多智囊機構和媒體在大肆炒作中國戰略導彈核潛艇和常規潛艇的高潮,同時也是美國國內爭論是否向中國出口民用核技術的關鍵時刻。儘管中國政府在2006年版的《國防白皮書》中首次明確說明了發展核力量的戰略意圖,但看來在美國國內拿中國核潛艇做文章的聲音依然沒有消失。 

  最近,五角大樓中國軍事問題專家邁克皮爾斯伯裏就認為,中國部署“晉”級核潛艇是不明智的舉動。他甚至露骨地說:“中國領導人或許不會欣賞美國對中國軍方領導人部署新型核潛艇產生的反應。這麼做只會對美國的強硬派有利,把美中關係推到危險的邊緣。中國有句諺語叫‘不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中國領導人必須下令停止研製這種核潛艇,阻止一場冷戰式的軍備競賽。” 

  不過,在《確保相互摧毀的終結——美國的核霸權》的結論中,兩位作者則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觀點:“尋求核霸權事實上與發展任何軍力一樣,必須在一個國家外交政策的大背景下進行評估。假如美國繼續尋求全球霸權,正如現在的布什政府一樣,阻止中國等潛在競爭者,以及在波斯灣等關鍵地區防範一些弱國挑戰美國,那麼這種核霸權的好處也許會超過其危險;但假如美國採取一種更克制的外交,比如不使用武力防止核擴散以及能夠接受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崛起,那麼增加的核力量的危險就很可能要超過其好處。” 

  軍工集團幕後推動 

  事實上,無論從運載平臺的技術水準還是從核彈頭的數量上來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美國已經遠遠超過了中俄,但是冷戰期間美國為與原蘇聯對抗打造的龐大核武庫,以及這些核武庫背後的強大的利益集團,都面臨著一個兩難選擇——繼續維持還是消化轉型。 

  對於前者,當年甚至有媒體認為著名的“李文和核間諜案”以及“橡樹嶺、漢福德核武器試驗室大火”,都是美國核軍工利益集團故意所為,以掩蓋巨大的財政虧空和吸引參眾兩院重視繼續增加投資。如果這種說法是真實的,那如今,美國的智囊和媒體製造所謂的“中國戰略導彈核潛艇威脅論”,其意圖不是很清楚嗎? 

  當然,不完全如此。在冷戰期間,美國建立核武庫是處在高度機密下的一種國家壟斷行為,無法參與國內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因此資源浪費和財政虧空十分巨大。從冷戰結束後的克林頓政府開始,美國就一直開始縮減開支和彌補虧空,這也包括銷毀大量過時的核彈頭。這些支出除了公開的2000億美元左右以外,其他的還要從常規武器的研製費用中補充,這就使得常規武器的定價高得驚人。比如造價上億元的F-22戰鬥機,連美國空軍都最終壓縮了採購數量。從這個意義上看,美國似乎完全沒有必要炒作“中國核潛艇威脅論”。 

  但是,美國一方面需要資金研製第三代核武器,另一方面還要研製產業鏈幾乎覆蓋了所有軍工產業的導彈防禦系統,如果看看這些軍工企業每次的政治捐款,就可以發現,無論誰上臺都可能無法阻攔對導彈防禦系統的投入,因為這些捐款都是份量差不多地分別捐給民主、共和兩黨的。 

  這也是儘管俄羅斯對美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做出強烈反應但美國都不會放棄的真正原因。同理,為了第三代核武器的研製以及反導系統的生產、推銷,美國軍工利益集團勢必推動軍方製造“中國核潛艇威脅論”。 

  美國核工業看好中國市場 

  可是,為什麼美國會有反對“中國核潛艇威脅論”的聲音呢?這是因為中國目前的民用核工業擁有巨大的潛在市場。 

  從中國的“十一五”規劃來看,到規劃完成時,核電裝機容量僅僅為870萬千瓦,只是全部發電裝機總容量的1%。同時,2006年中國公佈的“2006~2020年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中國要建成4000萬千瓦的核電裝機,占屆時總裝機容量的4%。如果中國考慮未來發展的環保和能源因素,以及中國能夠獲得足夠的鈾礦來源,那麼中國的核電市場前景可謂是非常美好。 

  因此,當去年底中國政府與美國政府簽署決定引進美國西屋電氣公司AP-1000核電技術備忘錄後,美國政府官員甚至將這樁交易的達成形容是“為美國核工業復興鋪平道路”——而這,恰恰是反對“中國核潛艇威脅論”聲音的源頭。 

  就在《2007中國軍力報告》發表前兩周,一些曾經反對向中國出口民用核技術的美國國會議員再次發難,有4名議員專門聯名致信國防部長蓋茨,表達他們對向中國轉讓AP-1000核電技術的擔心。

  據美國《基督科學箴言報》報道,一些核不擴散專家指出,他們對核反應爐的冷卻泵尤為擔憂,中國有能力把它進行逆向改造,然後用於發展核潛艇。不過,西屋公司發言人稱,該公司的轉讓將遵守聯邦政府技術轉讓協議,包括泵技術等關鍵技術將不會提供給中國。 

  由此看來,所謂“中國核潛艇威脅論”的背後,包含著美國國內利益集團之間的利益博弈,而這種博弈無論怎樣都是以美國利益最大化為第一位的,甚至這其中也包括了中美之間圍繞著貿易逆差的博弈。 

  因為有了這樣一場錯綜複雜的利益博弈,我們有理由去推測,到底是先有美國國防部《2007中國軍力報告》中所稱的“中國將在2008年部署5艘‘晉’級潛艇”的事實,還是先有了所謂“中國核潛艇威脅論”的構想。(來源:《環球》雜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