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6日電/特首曾蔭權昨日首次以第三屆行政長官身份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會上出現了一個過去政府或議會都較少使用的詞彙,謂之“走入群眾”。
曾特首在致詞中提出:第三屆特區政府的施政理念,主題就是“走入群眾”;他要求新班子的標準是專業、務實和有承擔,“官員要達到這目標,一定要走入群眾”。
香港大公報今日刊載社論說,特首在第三屆政府施政開啟之際,強調要“走入群眾”,是有感而發、也是某種決心的展示。回歸以來特區社會發生的不少事由已經清楚表明,過去港英殖民政府官員高高在上、遠離民眾,專搞假諮詢、假民意那一套,今天在市民面前,在“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要求面前,是再也不能奏效的了。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在接近民眾、了解民意方面已經做了不少工夫,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總體上還是很不夠,距離真正的施政以民為本,距離胡錦濤主席日前提出的貼近民眾、了解民意、掌握民情的目標還很遠。
事實是,施政以民為本也好、走入群眾也好,關鍵全在一個“誠”字。
社論指出,過去港英殖民政府,什麼諮詢架構、委員會也成籮,但對政府決策的影響力可說微乎其微、聊備一格,因為來自英倫的總督根本沒有聽取民意的需要,港人民意對他的權力絲毫不構成影響。回歸後,特區政府為什麼開始要接近民眾、重視民意?因為“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政權性質,決定了特區政府施政必須要符合市民的根本利益、必須要體現港人當家作主的精神,更必須要老老實實的為市民謀福祉,否則,市民就有權向政府提出異議,表達對某些施政的不滿,政府不好好回應和處理,就有可能“吃不了兜著走”,處境弄得頗為狼狽。
回歸十年,這一變化是十分明顯的,港人意願在政府施政和決策過程中已經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港人治港”已經在最廣義的層面得到落實,特區政府是代表市民施政的,是為民眾服務的,過不了市民這一關,施政將舉步維艱。具有四十多年政府工作經驗的曾蔭權,對此當然有深刻的體會,“走入群眾”因此也就成了他出掌第三屆特區政府的核心理念和新主題。
當然,走入群眾,不是說說那麼簡單,也不能只是形式上的“走入”。必須承認就是回歸後,不少的諮詢仍脫不了“走過場”的色彩,往往“一諮經年”,然後出來一大疊報告書,民眾早已把事情忘得七七八八,結論或建議是否有落實執行更無從稽考。還有大大小小的諮詢架構、委員會,沒有一千、也有八百,而且其中不少成員是重複又重複或年齡身份與職位不符的,青年事務委員會年過半百的成員有的是。這種諮詢或委員會,即使不說“做騷”,最少也是缺乏誠意的。
未來曾蔭權和問責新班子,要做到“走入群眾”,不在“上網”、“落區”次數的多寡,而是要拿出一份誠意,真正做到決策以民眾利益為依歸,對的要敢於堅持、不對的要勇於修正。這樣,不僅官員會真的走入群眾,群眾也會真正的支持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