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不設主席臺的會場更有“民主活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7-05 11:28:18  


  中評社香港7月5日電/北京海澱區政府日前出臺規定,今後該區召開各類會議都不再設主席臺,只設主持席和發言席,而一般性會議,時間嚴格控制在1小時內。與此同時,檔還規定,主持詞中不得再出現“百忙之中”、“親自光臨”、“熱烈歡迎”、“重要講話”等詞語。(7月4日《新京報》)不設主席臺等相關規定,給那些充滿形式主義陳詞濫調的會議迎頭一擊。開會的方式同樣是會議的一個內容,這種形式的改變,不僅使會議擺脫了繁文縟節,增加了效率,更為會議注入了民主精神。
  
  新京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不可否認,長期以來,不良的會議文化成為會議品質和效率的一個主要破壞因素。
  
  在一些場合,會議已經異化為主席臺上的官員教育台下與會者的課堂,而坐在台下來的大多數人與其說是來開會的,不如說是來聽會的。為什麼臺上說的和台下聽的難以形成共識,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主席臺與聽眾席之間有那條隱性的“地位鴻溝”。
  
  不設主席臺是件好事情。
  
  它將我們重新拉回到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即我們為什麼開會?顯然,除了少數中央和地方一些特殊和重要的會議,其他絕大多數會議都是為了群策群力,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從這方面說,一場會開得是否有意義,首先就在於所有與會者是否能夠貨真價實地交流思想與資訊。與此相反的情形是,有些官員在主席臺上發表空洞的言論,而台下聽眾則表面上迎合這種“官有多大,思想就有多重要”的空洞儀式,內心卻如福柯所言那樣“赤手空拳地反抗”。
  
  毋庸諱言,有些官員熱衷於在主席臺上發言,一些會議舉辦者也熱衷於設置主席臺,是因為在很多人眼裏,主席臺是官員充分展示其權力與地位的舞臺,發言者感覺可以雄視一切,既能體會到高高在上的地位,又能借助麥克風充分展示其話語權。發言者樂於享受這種感覺,會議舉辦方也樂於討發言者歡心,還能為自己的會議賺得“榮耀”。
  
  談到會場上的平等,難免讓人想起亞瑟王和圓桌武士的故事。西元5世紀時期的英國,避免了與會者為席位上下打個頭破血流,亞瑟王想出了一個辦法,即他和他的武士舉行會議時,不分上下席位,圍著圓桌而坐。正是這種“平等”和“協商”的氛圍,使圓桌成為化解嫉妒與爭奪權力高位的靈丹妙藥。儘管當時能坐上圓桌的武士只是少數,但它並不妨礙這種“有限的平等”形式成為會議民主的最早的源流,見證人類的精神高度。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正是由於圓桌所具有的平等和開放的精神,使圓桌會議在現代政治生活中生根發芽。
  
  社論指出,可喜的是,隨著近三十年來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這種會議民主精神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所接受。比如現在的許多學術研討會與業務交流會議,通常不設主席臺,所有與會者圍著圓桌坐下,平均使用麥克風,既沒有繁瑣的開幕儀式,也沒有離題萬里的“熱烈”與“重要”。
  
  在這裏,真理是唯一的權威,所有與會者本著對生活的熱忱和知識的信仰平等參與討論和發言。
  
  林語堂先生生前留下不少幽默故事。有一次,林語堂在臺北參加某所學校的畢業典禮,前面有不少人作講演,都講得拖拖遝遝,輪到他講話時已到中午,大家的肚子正打著退堂鼓。林語堂於是講了下面這個“第一流的笑話”以示抗議:“紳士的講演,應當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在這裏,“女人的裙子”雖然各有解釋,但是許多人“不想為廢話所累”的心靈卻是相通的。若想瞭解一個地方有沒有民主作風,男人們有沒有紳士風度,我們同樣可以從當地的會場略知一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