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我們得知,這次配發全軍軍官的禮服採取了量體裁衣的方式,並且直接由企業送到軍官手中,這在我軍服裝史上是第一次吧?
廖錫龍:是的。改變粗放式的供應方式,採取量身定做、量體套號的辦法,實現服裝保障精確化,是我們多年來一直想做而沒做到的,這次換裝部分地實現了。
換裝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涉及到後勤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不僅是新軍服“好不好看”的問題。這次換裝不僅採用新理念、新材料、新技術提高了軍服的品質水準和整體效果,還對我軍被裝保障機制進行了創新。比如,通過這次改革,我們在管理方式上升級改造了全軍被裝管理信息系統,充實完善官兵信息檔案,全軍被裝周轉量由過去的30%降低到15%,提高了發放的準確率和保障效益。在籌措方式上,打破了過去的傳統模式,以聯勤保障體制架構為基礎,按照集中採購、劃區籌措、就近就便的原則,探索了從生產企業直達部隊、快速高效的基地化被裝保障模式。
記者:“從企業到單兵”是否意味著軍隊的“零庫存”?這種模式是後勤保障社會化的一個方向嗎?
廖錫龍:可以這麼說。被裝從企業直接送到官兵手中,實際上並不是消滅了軍隊的庫存,而是把軍隊的庫存分解轉入社會,這樣能夠大大減少軍隊的倉儲成本。
當代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使國防經濟與社會經濟、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軍隊後勤與社會後勤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世界許多國家軍隊都把利用地方資源保障軍隊建設和作戰,作為壓縮軍隊規模、加強品質建設、贏得戰爭勝利的重大舉措。因此,積極推進後勤保障方式社會化,打破軍隊與社會之間的分割,實現全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全面建設現代後勤的重要任務。作為通用性比較強的一種物資,被裝是社會化探索的一塊很好的試驗田。
記者:我們注意到,有不少地方專家參與了這次換裝的論證過程。
廖錫龍:這次論證研究採取機關與科研單位相結合、科研單位與地方力量相結合的形式。新式軍裝先後徵集了7家服裝設計公司、院校和企業的設計草案,設計了11輪改革方案和實物樣品,進行了20多次集中會審,5次邀請軍內外專家分析點評。國內一些知名的服裝、結構、色彩、美學等專家,為軍服調整改革方案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如此全面、深入地集中地方專家的智慧,這在我軍換裝史上也是第一次。
這是被裝改革社會化的體現,也是尊重科學的體現。實際上,從調查論證、研究攻關到方案完善,這次換裝處處體現了科學、民主、求實的精神。
記者:我們讀過您在《求是》雜誌發表的文章《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建設現代後勤》。這次換裝是否可以視作現代後勤改革的一次探索呢?
廖錫龍:是的。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建設現代後勤,是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世紀新階段實現後勤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著眼有效履行我軍歷史使命,我們把全面建設現代後勤的主要目標任務,概括為保障體制向一體化推進、保障方式向社會化拓展、保障手段向信息化邁進、後勤管理向科學化轉變等幾個方面。
可以說,在這幾個“化”上,這次換裝都有所體現。我們在這次換裝全過程中有了很多新的理念、新的思路,也進行了很多新的嘗試、新的做法。所有這些,可以說是現代後勤改革方向的一個縮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