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日報:大選首回合 馬蕭勝,謝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26 10:04:00  


  中評社香港6月26日電/台灣《經濟日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馬蕭配”宛如驟來的疾風吹皺一池春水,許久不聞的經濟政策辯論,又立刻喧騰耳際。數十年身為國民黨政府技術官僚的蕭萬長,無疑就是掀起這一場風暴的核心。當他高喊摒棄鎖島政策、將全台建設為自由貿易區、建立兩岸共同市場時,“經濟統派”、“不顧台灣勞工死活”的大帽子立即應聲而來;在未來幾個月選戰更酣時,只要對手提不出足與抗衡的經濟大戰略,就更要在努力染紅、厲斥不愛台灣上大做文章。
 
  社論表示,台灣人極其樂見大選的競爭者終於放下政治口號,停止互吐口水,開始務實地思考振興台灣經濟、改善台灣人民生活的具體做法。如果由“馬蕭”開始引領風騷,激發泛綠的對手強力回應,尋伺其瑕疵,尖銳地批判,進而提出更勝一籌的主張;則經過一回又一回激濁揚清,雙方的見解愈發高明,具體的作法更是爐火純青,將會是全體台灣人民之福。

  不過這一切千萬不能再由於惡意的攻訐、無理性地亂戴紅帽子,而又淪為無謂的口水戰,不但讓論點模糊不清,扭曲誤導,讓選民如墜五里霧中,不知所從,更有可能在醜化、挑激之下,使一場良性的政策辯論胎死腹中,將這一場選戰唯一的理性空間完全抹煞。

  社論指出,因此,客觀而言,就任何一方的經濟政策主張,理性而客觀地從事專業的判斷,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對手揭舉的瑕疵與過患,同樣予以中肯的解讀評斷。如果因此能讓一切不理性、不專業的無謂挑釁儘可能無所遁形,為大眾所唾棄,努力將雙方囿限在理性論辯的主戰場裡,庶幾這一場由“馬蕭”挑起的良性競爭,可以獲得恰如其分的機會。

  “馬蕭”目前提出的開放政策,乃至與中國大陸建立兩岸共同市場,與其針鋒相對的,不止於七年來民進黨政府的鎖島政策,事實上早在十年前國民黨政權的李登輝主政時,其“戒急用忍”政策已開其先河。經過十年來藍綠兩個先後相繼的政權全力護航,鎖島政策在台灣人心目中已經形成許多定見;目前謝陣營所直接批判的,兩岸更進一步開放乃至建立兩岸共同市場將使更多台灣勞工失業,僅為其中的一項疑慮。還有更多台灣人疑慮一旦兩岸直航、經貿進一步開放,勢有更大量的台灣企業、資金、人才將捨台灣而就大陸,台灣經濟的失血進而衰萎會更加嚴重。凡此種種疑慮倘若無法消除,經濟統派的帽子不止是意識形態有罪而已,更是對2,300萬台灣人民的直接戕害。

  就台灣勞工失業增加這一項疑慮而言,蕭先生已直接回應。他強調共同市場並不允許勞工在各國之間自由移動,歐盟25國迄今仍不許可聯盟中之一國人民任意至另一國工作,將來兩岸共同市場也完全無此顧慮。從表面上看這已批駁了謝陣營的抨擊;但更深一層看,仍有釋疑的空間。

  社論表示,當兩個經濟體加強經貿往來時,雙方的商品互通,必定各自發揮其相對優勢以占有最大的市場空間。就兩岸而言,我們的優勢在資本與技術密集度高的商品,殆無疑義;相對而言,對岸大舉輸台者自為勞動密集度最高的商品,於是儘管大陸勞工未入台,其廉價產品依然侵奪台灣高價勞工的工作機會。同時,若兩岸之間投資管道與交通運輸更加通暢,如果因而更多台灣企業與資金單向外流至對岸,同樣會帶走在台的工作機會。

  針對前一個問題,我們必須提醒所有關切台灣勞工者,利用貿易管道掠奪台灣工作機會的,初不限於大陸而已,全球30多億廉價勞工個個摩拳擦掌爭奪此一標的。除非我們不僅對大陸,進一步對全球開發中國家都閉關自守,終逃不過相同的下場。

  社論分析,解救之策包括兩面:其一,努力教育訓練新一代勞工,將他們變成具有專業技能的知識工作者,不再與全球貧弱的30億廉價勞工爭那一口飯吃。其二,徹底改造台灣成一個全面開放、交通便利、經營環境優異、輕徭薄賦的具有高度競爭力的經濟鬥士,充分運用台灣的樞紐地位,與做為經營對岸的前進基地的優勢,近悅遠來,讓更多本地企業以台灣為中心遠征包括對岸在內的全球市場,更吸引包括對岸在內的各國企業踴躍來台投資設廠,建立研發與營運中心。則儘管仍有台灣企業外移,但更大的流入量將為台灣灌注更多新血,創造更多工作機會。這一併也解決了上述第二項疑慮。

  基於此,社論判定,第一回合,馬蕭勝,謝敗。正等待謝陣營提出更鞭辟入裡的攻擊,以及足與馬蕭的論述抗衡,甚至有以過之的主張。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