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恩柱雖說離港已有5年,他卻從未真正“告別”香港,一句。 |
中評社香港6月20日電/香港回歸10周年前夕,記者在人民大會堂專訪全國人大常委、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姜恩柱。鮮為人知的是,這位前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首任掌門人,有過5載香江歲月的姜主任,由於工作繁忙,在港期間從未進過電影院,也僅有為數有限的逛街經歷。然而,對於香港,這位走遍天下的老外交官卻有著十分深切的感情。雖說離港已有5年,他卻從未真正“告別”香港,一句“港商在你們省市投資情況怎麼樣?”已成為他在內地各省市調研考察時的永恆問題;5年來,在他的書房中,始終珍藏著香港友人臨別時贈送的禮物。
據文匯報報道,談及親歷香港回歸的經歷,姜恩柱說:“這是我人生中的榮幸”。雖說早在香港回歸前,姜恩柱就曾長期接觸香港事務,但他表示,真正被派駐到香港,才發現這是一件極富挑戰的工作,也是一個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好機會。他特別提及,在香港工作這5年中,得到特首和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廣大香港同胞的理解和很多香港朋友的支持和配合。回憶當時的生活,姜恩柱動情地說,能為國家、為香港做些有益的工作,感到很高興,“那時的工作雖然非常繁忙,但非常愉快”。
念及香港 數度紅了眼眶
理性、睿智是姜恩柱給媒體留下的深刻印象,但當談及2002年離開香港時的情景,他的眼神和語氣都流露出深深的懷念之情。“回到內地後,非常懷念在香港的歲月,懷念在香港的朋友以及曾經一起共事的同事們”。講到動情處,這位中央高層官員幾次紅了眼眶。他說,對香港印象最深的就是廣大香港同胞對國家的深厚感情。例如,一位香港退休老人曾經給他來信,表示要把自己數萬港元的全部積蓄捐獻給內地水災災區。姜恩柱考慮到老人生活並不寬裕,勸說他留一部分錢養老,但老人堅持把積蓄全部捐出。再如,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大水災,兩位香港企業家獲悉後立即各自捐出了5,000萬港元巨款,其他香港人士也紛紛慷慨捐贈。又如,香港各界一直以來關心和支持內地教育和科技事業,有一位香港企業家為此每年捐贈1億多港元,到姜恩柱離任時,這位企業家已累計捐款逾20億港元。
印象最深 港人愛國情懷
2002年9月16日,中聯辦為姜恩柱離任、高祀仁履新舉行盛大酒會。姜恩柱對此仍記憶猶新,酒會有4,000多位港人參加。時任香港特首的董建華還曾在禮賓府為姜恩柱舉辦餞行宴會,還送他一塊銀質紀念盤,上面寫著八個字:“一寸丹心,為國為港”,使他非常感動。
姜恩柱還透露,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為其餞行時,曾贈送一支鋼筆,希望他著書記錄在香港的工作和生活。全國政協港區委員的送行禮物,則是一面寫有“為國為港,港人懷念”的鏡框。無論紀念牌、鋼筆還是鏡框,都不是貴重的禮品,但卻蘊涵港人對姜恩柱的深厚感情。離任至今已近5年時間,姜恩柱一直把這些禮物珍藏在家中的書房。
一國兩制 10年結碩果
“慶祝香港回歸10周年,也是慶祝‘一國兩制’方針在香港的實踐取得巨大成果”。姜恩柱認為,香港成功實踐“一國兩制”方針的成果,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同時也讓香港同胞真正當家做主;第二,“一國兩制”方針使香港原來的優勢和特色繼續得到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繼續得到保持;第三,回歸後,香港與內地在各個方面的合作和交流都上了一個新的大台階,香港得到了內地更加強有力的支持,同時香港在內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所起的橋樑、中介作用繼續得到充分發揮;此外,回歸後,香港有條件分享祖國在國際上的崇高聲譽。
在評價“港人治港”的成效時,姜恩柱指出,港人完全具有治理好香港的能力。回歸以後,他們經過幾年的磨練,治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現在香港被治理得井井有條,市面繁榮,政府財政由赤字轉為盈餘,失業率大大降低,各方面情況都很好。
香港優勢無可取代
姜恩柱強調,香港回歸後不久就遇到亞洲金融風暴,隨後是2001年的全球經濟放緩,2003年則有SARS侵擾,可以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是,通過香港同胞和特區政府的努力,加上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香港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克服重重困難,近幾年香港經濟已有了強勁增長。尤其是回歸後的香港保持了自由港特色,保持了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保持健全的法制和規範的市場秩序,繼續吸引大量外來投資。
他尤其讚揚香港繼續在內地改革開放的新格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內地改革開放29年來,引進外資的40.8%均來自或通過香港。目前香港仍是內地第四大貿易夥伴、第三大出口市場。隨內地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和擴大,香港在整個國家經濟建設中仍然發揮其他城市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寄語港人 抓住機遇上層樓
在香港回歸10周年這激動人心的時刻,姜恩柱也談到了對港人的兩點期許。他表示,首先真心希望香港同胞能更多地了解國家、了解國情。他強調,改革開放29年來,祖國經濟社會發展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現正處於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國家儘管在前進的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但任何勢力都已經阻擋不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
至於對港人第二個期許,姜恩柱表示,希望香港同胞能看到,香港仍有她獨特的優勢,要緊緊抓住發展經濟的主題,進一步發揮自身的優勢。他坦言,未來10年是整個中國重要的發展時期,中國在更大的範圍、更廣的領域參與全球經濟的合作和競爭。“這對於港人來講,既是個挑戰,更是個巨大的機遇”,姜恩柱表示希望港人能繼續開拓創新,讓香港煥發更大、更新的生機和活力,使得香港同胞的生活更美好。
兩地交流 中聯辦“動員”25萬
作為中央駐港聯絡辦首任掌門人,姜恩柱由衷表示,中聯辦及其前身新華社香港分社擔負中央委託的各方面任務,在促進香港與內地在各領域溝通交流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並披露,僅在他於香港工作的5年當中,由中聯辦協調組織的兩地交流人數就多達25萬人次。其中內地省市有近3,000個團體赴港,人數達5-6萬人次;香港社會各界赴內地團體有4,000多個,總人數達20多萬人次。
在港5載 從未進過戲院
然而,雖說與港結緣頗久,姜恩柱談起在港期間的“業餘生活”卻有些“底氣不足”。他表示,在香港期間,工作非常忙,幾乎所有的休息日全部都用於工作和對外活動。“在香港的5年多,就在剛到的時候,抓緊機會坐了一次地鐵,乘了一次公共汽車。”姜恩柱遺憾地說,他還從未進過香港的電影院。
姜恩柱如數家珍地說:“海洋公園去過一次,大嶼山去過一兩次,文化中心去過很多次,因為在那裡經常有活動”。如果有時間,他喜歡去山上散步,但為免打擾市民,往往找人少的地方。
有機會還想去看看
姜恩柱坦言,以後有機會還想去香港看看。他回憶起赴港履職之初,曾說過“香港問題好比一本深奧的書”。如今香港回歸10周年之際,他說:“我現在還繼續在關心香港的發展。香港這本深奧的書並不是在回歸那一刻就寫完了,而是在不斷增添新的內容,譜寫新的篇章。”
姜恩柱與港結緣簡歷
20世紀60、70年代 在中國駐英代辦處和駐英使館工作。
20世紀80年代 任外交部西歐司副司長、司長。
1991年 任外交部副部長,分管歐洲和港澳事務,直接參與了香港後過渡期的工作。
1993年 任中英關於香港政制問題談判的中國政府代表和香港回歸預委會副主任。
1995年 任駐英大使。
1997年初 回國參與籌備與香港回歸的有關事務。
1998年 到港擔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
2000年-2002年8月 任中央駐港聯絡辦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