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篪外交生涯回首:從“老虎楊”到新外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14 10:42:20  


楊潔篪是唯一在1949年共和國誕生後出生的外交部長。
  6年前,楊潔篪接替李肇星成為中國第6任駐美大使。

  6年後,他又從李肇星手裏接過外交部大印,成為共和國第10位外交部長。

  1998年以來的10年間,楊潔篪是中美關係最具發言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也一再刷新了“外交紀錄”:

  1998年3月,楊潔篪成了52年來除王海容之外最年輕的外交部副部長。他是迄今為止中國外交部66位副部長中第1位在建國後出生的;

  2001年2月,楊潔篪出使華盛頓,這是兩國建交28年來最年輕的中國大使;

  2007年4月,楊潔篪被任命為外交部長。與以往9位前任明顯不同的是,他是唯一在1949年共和國誕生後出生的外交部長。

  走進外交部大門的基石

  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第一個“五一”,楊潔篪降臨在上海的一個普通家庭裏。

  楊潔篪的家在黃浦區北京西路、溫州路一帶,是滬上的普通里弄。但是楊潔篪的名字卻充滿“書香氣”。這是親屬中一位粗通古漢語的老先生鄭重其事地取的。不知當初父母對繈褓中的楊潔篪寄託著何種美好的希冀,但字體裏的“虎”字成了“虎年”出生的楊潔篪的一個終生的“符號”。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一家,以及像前國務卿詹姆士•貝克等政界人士都異口同聲地親熱地稱呼楊潔篪為“老虎楊”(Tiger Yang)。在美國人的嘴裏,這是對楊潔篪的一種特有的“愛稱”。

  篪(chi),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像笛子那樣的竹管吹奏樂器,狀如笛子,雙手水準橫握。20餘年後,楊潔篪終於在天壇的一個展廳裏看到了“篪”的真正模樣。這種有著八孔的古樂器,如果不失傳的話,足以吹奏出令門楣生光的嶄新樂曲了。而楊潔篪在他一生中第4個“本命年”開始的時候,也到達了事業的鼎盛時期。

  1963年夏,楊潔篪考上了上海外國語學院(今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中學,為自己奠定了未來10餘年譯員生涯最初的基石。有趣的是,楊潔篪與現任常駐聯合國代表王光亞(前外交部副部長)曾經同年級。在學生宿舍裏,兩人還一度睡過上下鋪。那個時候,有誰能夠料想得到,這一上一下的鋪位上,就睡著外交部未來的部長和副部長呢!

  20世紀70年代初期日趨活躍的中國外交事業亟需優秀的外語人才,周恩來總理下令從北京、南京、上海等地的工廠、農村、農場徵召散落的原外語學校的學生,調集至外交部以培養翻譯人才。於是,楊潔篪和王光亞又在北京重逢了,然後有幸飛出國門,來到霧都倫敦。

  和楊潔篪同時加入這一幸運行列的還有一位同樣年輕的上海姑娘樂愛妹。與“潔篪”的儒雅相比,“愛妹”一名雖然顯出幾分淺顯直白,這是一個普通而又典型的上海女孩的名字。後來這位“樂妹妹”成了楊潔篪的太太。

  楊潔篪先入伊林學院隨後到巴斯大學,最後來到倫敦經濟和政治科學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簡稱LSE )攻讀國際關係專業,這是英國唯一一所將教學與科研集中在社會、政治、經濟科學領域的頂尖學校。

  無獨有偶,楊潔篪的“師兄”、“師姐”,北京對外貿易學院(現對外經濟貿易大學)1968屆畢業生周文重(前外交部副部長,現駐美大使),後來在中英香港談判中嶄露頭角的張幼雲,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談判名噪一時的龍永圖,都曾在巴斯大學深造。而新上任的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則是楊潔篪的“大師兄”。

  1975年夏,楊潔篪回到祖國,跨進朝內大街225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大門,在翻譯室英文處開始了11年譯員生涯。年輕外交官的歷史就這樣翻開了嶄新第一頁……

  從小科員到外交部部長助理

  人才薈萃的翻譯室號稱中國譯事界的“國家隊”。在這裏,楊潔篪從普通一兵的小科員,升遷至二等秘書。

  那時候,許多活躍在當今外交舞臺上的頭角崢嶸的人物都是楊潔篪的同事。值得一書的是,楊潔篪迄今為止30餘年的外交生涯,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這兒度過。1991年夏,他在回顧這段終生難忘的日子時曾經深有體會地對筆者說:“當普通科員無法接觸高層領導,當翻譯則不同,可以親眼目睹高層外交活動,學到很多平時學不到的東西。”“我常常很用心地觀察領導人怎樣處理一些棘手問題,自己反復琢磨,教益很深……”

  上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楊潔篪多次擔任鄧小平會見來訪政要和各界名流的英語翻譯。作為布什一行全程陪同翻譯,楊潔篪為自己與布什家族20餘年的友誼譜寫了最初樂章。當時隨行並在10年後擔任美駐華大使的李潔明先生回憶說:“我們每個人都喜歡他。”新加坡《聯合早報》這樣評述:“如果說,老布什與中國的情感地帶早已是綠蔭一片,那麼,應該有一份楊潔篪的功勞。”

  1983年3月2日,楊潔篪夫婦在虹橋機場登上飛機,與年近古稀的資深外交家章文晉(前外交部副部長)夫婦一起飛往華盛頓。

  出身亦官亦儒、書香世家的章文晉在主管亞洲事務10年後,於60年代末開始主管歐美事務。他是中美關係開始解凍以後最早與美國人打交道的中國外交官。對楊潔篪而言,隨老一輩外交家章文晉走馬華盛頓確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機遇。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段不同尋常的履歷對楊潔篪未來的外交旅程特別是主管美國事務極具重要意義。

  章文晉遺孀張穎女士後來在回憶錄裏這樣寫道:

  “大使館作為國家在駐在國的視窗和前沿,需要經常瞭解並提供駐在國的情況,加以分析並提出看法,供國內參考。章大使到駐美使館後,非常重視研究美國情況,每天清晨上班以前,他都首先閱讀大量報紙(美國的報紙又何其多!)以後他實在忙不過來,特別是一些重要評論文章,他無法細看,只好請當時的二等秘書楊潔篪先看。在吃早飯的時候,楊秘書向他彙報當天的重要評論文章內容,並提出哪篇文章可看或必須看。楊潔篪夫婦是和我們同住在大使館官邸的唯一外交官。那時他還不滿30歲,英文很好,工作勤奮、能幹,頭腦清晰。他們夫婦二人對大使很尊重,也給章大使很多具體幫助。從年齡上看,他們像父子兩代人,卻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1985年,章文晉離任回國,楊潔篪兩年後也卸任返國。1992年,楊潔篪再次踏上美利堅的大地,來到熟悉的華盛頓中國大使館。在朱啟禎(前外交部副部長)、李道豫(前常駐聯合國代表)兩任大使麾下擔任公使兩年整。

  在前後長達10年的漫長歲月裏,楊潔篪曾在4任駐美大使麾下供職,從二等秘書升為一等秘書,直至政務參贊、公使,從稚嫩走向成熟,最終成為獨當一面的特命全權大使。數年前,楊潔篪曾這樣回憶:“近20年歲月已如水般流過。如今我自己工作越繁忙,越具挑戰性時,我便越會想起我敬仰的老領導。”

  1995年夏,楊潔篪奉調回國,出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兼北美大洋洲司司長。他是繼唐家璿之後,第二位破格從公使升任部長助理的高級外交官。

  第7任駐美大使的外交亮點

  2000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任命李肇星為外交部副部長,中國新任駐美大使“呼之欲出”。

  2001年2月16日,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任命楊潔篪為中國第7任中國駐美國特命全權大使。2001年2月18日,楊潔篪大使抵達華盛頓。

  中美作為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保持並發展友好、合作和正常的國家關係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全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這個意義,楊潔篪出使美利堅,任重道遠。但就其與布什家族20餘年的淵源而言,對中美雙方的及時溝通則也是個有利條件。

  2001年4月1日,中美撞機事件猝然發生,在事件原委尚未調查清楚的情況下,美軍太平洋司令部片面把責任推卸給中國方面,並且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要求中方立即釋放被扣留的24名美軍機組人員,中美關係頓時緊張起來。

  眾所周知,撞機事件之初,小布什在白宮草坪接二連三講話,立場強硬、霸氣十足,要求中方儘快釋放機員。在此情勢之下,第一線外交官如何因應變化,表達政府立場,就顯得非常重要。正因為如此,楊潔篪曾在一日之內4次奔走於美國國務院、國會與中國駐美大使館之間,表達中方立場。據當地傳媒報導:“自從4月1日撞機事件發生以來,楊(潔篪)大使成了美國白宮的常客。”他還一天兩次出現在美國電視螢光屏上,闡述中方看法。接受CNN採訪時,他通過美國日常生活的簡單道理,通俗淺顯地說明撞機事件的是非曲直:“就拿美國舉例來說,有一個家庭,一所房子,一個前院,有一夥人總是在這家門前的街上開著車徘徊,不到你的前院,但就是日日夜夜,月月年年地在靠近前院的地方開來開去,家裏有人出來查看,結果家人的車子被毀,人也失蹤了。我認為,家人有權問到底發生了什麼?做一些檢查和調查。如果這種道理可以成立的話,我想美國人民能夠做出非常公正的判斷,到底該怪罪誰,至少你應該說聲‘對不起’吧。車也毀了,人也失蹤了,可對方只是說,事情就是這麼發生的。”民意調查顯示,在楊潔篪接受CNN專訪之後,贊同美國政府向中國道歉者的比例大幅度增加,由最初不足20%,猛增到後來的50%以上。年輕的楊潔篪就是這樣在2001年撞機事件中“向世界證明了他的外交能力”。楊潔篪的外交生涯也因為這段經歷成了一大亮點。

  2002年10月,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訪美期間,楊潔篪依靠與布什家族的良好關係,促成了小布什邀請江澤民到德克薩斯農場赴私宴,開創了在任總統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元首舉行家庭宴會的先例。

  2004年,美國洛杉磯世界事務委員會授予楊潔篪大使“年度傑出外交官”的稱號,以表彰“楊潔篪在(中國)外交部工作中的出色表現以及他在華盛頓為拓寬和加強中美關係所付出的努力”。世界事務委員會主席柯帝士•麥克對《中國日報》記者表示,當時委員會全票通過了對楊大使的提名。麥克指出,這個獎項也充分說明了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一個重要的合作者。”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中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巴德表示:“楊潔篪明白他的工作要實現兩個目標:一是忠實地代表他所在政府的立場。與此同時,他又要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通過對他人意見表現出的理解來幫助中國結交朋友。很快地,他就向美國人證明,他完全能夠勝任他的工作。”

  卅年外交與新外長厚望

  30餘年外交生涯彈指過去,楊潔篪對筆者暢談了自己的深刻感受:

  “周恩來總理強調,中國外交官要站穩立場、掌握政策、熟悉業務、嚴守紀律,這是我們的座右銘。在資訊時代,中國外交官對自身3個方面基本素質的培養和訓練尤為重要。”

  “當外交官首先要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事業的堅定信心,這樣才能自覺地、全力以赴地去維護國家的利益。比如我看一個年輕人,就很注意他的感情。我觀察他是不是能在該高興的時候,高興得起來,該感到不滿時,是不是感到不滿?也就是該愛的時候他愛得起來嗎?該恨的時候恨得起來嗎?這是個立場問題,感情問題,這是最基本的素質。對國家忠誠,對祖國事業的自信,有了這一點,其他都是可以塑造的。否則,一切無從談起。你代表國家,對國家的利益和主權是否受損都不能敏銳地判斷,你再有‘知識’也是徒勞。”

  “當外交官當然要學習外國語言、文化和思維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文化有信心,從內心深深為自己國家的歷史和文化感到驕傲。一個外交官只有深諳自己的文化,才算有了根,才不會輕如浮萍、薄如蟬翼。”

  “當然,外交官還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在當今時代讀一些經濟學書,多學些科學技術、人文地理、歷史法律知識,實屬必要。最後是學會怎樣與媒體交往。”

  “當外交官經驗很重要。我喜歡把外交官比做醫生,他們都要處理很多問題,醫生經歷的病例越多,經驗就越豐富,越對疑難雜症得心應手。從我自己講,我喜歡接觸疑難雜症,喜歡經手各種案子。從處理過程中可以學到好多東西,總結經驗教訓。其實所謂感覺也是種經驗,如果感覺不對,就要更加慎重。”

  “在談判場上要當一個好外交官需要把握很多。上級定的目標是什麼?要達到這一目標應該採取的措施是什麼?有哪幾種可供選擇?哪個最有效?我上場前總要問自己很多問題,預測對方的動向,底牌,思考如何才能實現目標。”

  “要有自信,也要聽取大家的意見,發揮集體的智慧,這兩點對當好外交官都很重要。”

  “在場上,一個是原則,一個是策略,要把握好。有時你要達到目的,並不一定要強調自己的利益。你要設法使對方感到,與你達成協定,也是符合他的利益的,對雙方都有利。這非常重要。”

  “外交官反應要快,但主要是後天勤奮,外交工作實踐性很強,要經過許多考驗。要無時無刻不在學習,做有心人。”

  “《空城記》這出戲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外交。它中間體現的那種智慧很值得後人學習。以弱制強、以少勝多。”

  2007年4月27日上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7次會議表決通過任命楊潔篪為外交部部長。

  楊潔篪是在迎來57歲生日前夕被任命為外交部長的。他是最近36年以來中國最年輕的外交部長。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的58年間,只有周恩來、陳毅就任外交部長時的年齡在60歲以下。同時,他也是第2位有過駐美大使履歷的中國外長。作為職業外交家,楊潔篪在與美國打交道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2007年4月27日下午,楊潔篪首次以外交部長身份會見蒙古前駐華大使代表團一行,雙方進行了友好交談。

  法新社27日發自北京的電訊稿寫道:“中國任命楊潔篪為新一任外交部部長。楊處理中美外交事務的豐富經驗及他和布什家族的友誼將為這一職位帶來新氣象。分析人士說,中國挑選楊擔任新外長,表明北京重視與華盛頓的關係。”(來源:人民網-《大地》)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