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為什麼美國很難確定其對華政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12 15:43:43  


在經濟的全球化和區域化的語境下,美國即使對中國不滿,也很難關上貿易大門。

  世界體系產生結構性變化

  這裏的因素當然很多,包括美國持久而無效的反恐怖主義戰爭。但最主要的根源在於世界體系的結構性的變化。

  結構性變化的基礎在於近20多年來的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給傳統上占主導地位的國際政治的無政府結構引入了新因素。

  也就是說,經濟的全球化和區域化給中美兩國都帶來了很大的制約。對美國來說,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制約了其在中國問題上的軍事主義傾向性。對中國來說,則是提供了一個可以和平崛起的有效機制。

  換句話說,中國可以借助全球化和區域化來達到國家的崛起,而無須再走過去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老路。

  主權國家還是今天國際社會的最高權力載體,經濟的全球化和區域化並不能完全消除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結構。中美兩大國之間仍然存在著學術界所說的“安全困境”。中國的軍事現代化會導致美國的警覺和擔心,同樣美國的軍事發展也會給中國造成同樣的效果。

  正因為存在著安全困境,美國一直在尋求著圍堵中國的有效方法。近年來,美國和其盟友日本、澳洲等國努力構造一個亞洲版北約就是這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同樣,中國加緊國防現代化也是為了防禦和反制一切盡可能產生的外在威脅。

  但因為經濟的全球化和區域化,美國等國家的圍堵政策很難發揮其在冷戰時期所發生過的效應。美國要圍堵中國,就需要其他一些國家的通力合作。但這種合作在全球化和區域化時代顯得相當困難。

  就以日本和澳洲為例。儘管這兩個國家在戰略上和美國合作與結盟,但它們本身和中國的經貿關係已經相當深化,並且很多年來這兩國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度較之中國對這兩國的依賴度大得多。

  與之相比,亞洲的其他中小國家,也就更難和美國或者美國的盟友合作來圍堵中國了。

  中國開放的經濟已經逐漸造就了中國和亞洲國家之間相當程度的經濟一體化。對這些中小國家來說,其最大的利益就是從中國、美國和日本等大國都獲得好處。

  大國之間的和平相處,對這些中小國家是最有好處的。一旦大國之間發生衝突,它們很難選擇靠向哪一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