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社評:西方無需為英國治港的遺跡傷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11 00:26:26  



  要指出的是,必須承認事實,不要一葉障目。皇后碼頭的拆建有它的實際作用,但是,更多更重要的歷史遺跡紋絲未動。

  早些日子,本評論員與家人到香港公園小游,特意參觀了園内的舊三軍司令官邸,知悉這座建築物建於1846年, 曾為英國駐港三軍總司令的官邸, 是目前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殖民地式建築物。舊三軍司令官邸現已改為茶具文物館, 收藏了多款精緻而難得一見的茶具。從裏到外,都可見到精心的維護。

  至於什麽立法會大樓、什麽前香港總督的官邸、什麽紀念英皇佐治五世的九龍佐治五世紀念公園,等等,都得到同樣的認真保護。英國殖民遺跡,在香港基本上保存完好。絕對沒有受到刻意破壞,不存在英國統治遺跡將要消失的問題。這是不可以視而不見的,不可以隨意就作否定的。

  KEITH BRADSHER是怎樣描述西方人的懷念之情呢?他說:香港有很多東西讓人想起英國156年的統治。但變化在整個城市蕩起漣漪。香港曾每年放假慶祝女皇的生日,把最好的工作留給剛從英倫島嶼來的人,以遙遠的君主為豪,名字古怪的公園裏有君主的雕像。

  把最好的工作留給剛從英倫島嶼來的人,以遙遠的君主為豪。這樣的殖民統治史,對香港人來説,是自豪的歷史嗎?是值得留戀的過去嗎?顯然不是,只能是痛苦的歷史記憶。如果把這樣的情緒寄托於今天的香港人,無異於緣木求魚。

  當然,誰也不是神仙,不可能永遠是對的。西方對香港回歸後前途的判斷,過去曾是極度悲觀的,今天看來,是錯了。

  最新出版的《時代》周刊,以25頁的篇幅探討回歸十年香港的變化,並以“陽光燦爛中見陰霾(Sunshine with Clouds)”為點題。對於《財富》雜誌當年驚世的《香港之死》報導,《時代》坦誠認錯,承認姊妹雜誌完全是“錯誤地”及“差劣地”作出推測。

  《時代》周刊的尊重客觀事實、勇於認錯、坦誠認真態度,值得西方媒體學習!

  其實,隨著歷史步伐的向前,西方人不必要為所謂的遺跡傷感,應該高興的方面太多了。香港回歸10年來,在中國與西方之間所起到的經濟貿易橋梁作用,不僅沒有減弱,而且更加擴大,更加重要。西方的文化與東方的文化,在香港衝撞、匯合、交融,更加顯示出生命力。是的,舊的建築拆掉了幾間,但是新的中西交融空間矗立的更高。所以,不必為形而下的東西過多的作不必要的傷感,應該為形而上的更加敞亮的香港高興!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