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毓鈞:馬英九活路外交 得過三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04 12:21:44  


  中評社香港6月4日電/馬英九為了突破台灣的外交困境,提出“活路外交”思維,主張彈性處理外交的政治符號問題,要和北京當局談判,擴展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如果馬當選“總統”,他的主張有可能實現嗎?

  台灣文化大學教授、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客座教授陳毓鈞今天在聯合報撰文說,當年,台北接受了“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參加國際組織,係在避免有“台獨”之嫌。北京接受此一名稱,是因為有(Chinese)一詞,該詞中文可翻譯為“中國的”、“中國人”及“中華的”。故在國際社會宣稱代表中國的大陸就譯成“中國台北”,而在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就譯成“中華台北”,算是各自表述,沒有所謂矮化問題。

  文章說,李登輝時期,兩岸從談和到爭論,終至決裂,有相當因素在於兩岸外交鬥爭,以及台灣運用各種形式想擴展國際空間的問題。關於這一點,北京內部曾有討論。北京重要學者專家曾討論兩岸外交休兵,台灣成為國際組織觀察員,甚至包括一九七○年代初老布什擔任美駐聯合國大使時美國所研擬的“一中兩席”方案(因有一蘇三席前例)。

  一九九八年,在克林頓政府促和下,兩岸透過兩會溝通以及在美國的第二軌道,達成舉行“第二次辜汪會談”共識。九九年秋,汪道涵已準備來台北進行會談,並且準備了一籃子的架構方案,包括外交休兵及讓兩岸共同參與更多的國際活動空間。可惜,汪來台之前,李登輝發表“特殊兩國論”,使兩岸和解的歷史機遇一去不復返。

  文章指出,馬英九主張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作為改善兩岸關係的基礎,北京大致不會反對。不過,在北京看來,從李登輝晚期到陳水扁七年,台灣本土化論述幾乎已形同台獨論述。目前,北京在“台灣不是問題,台獨才是問題”的思維下,同時要強化體現“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國際外交原則,已出現重新思考“中華台北”的接受度與適用性,而傾向使用“中國.台灣”或“中華.台灣”的必要性,畢竟形勢已不同從前,且台北亦不涵蓋整個台灣。

  所以,馬英九即使當選“總統”,他將面臨三項考驗:(一)能否修補十餘年來在台灣內部被打得支離破碎的“九二共識”,並且說服大多數台灣人民接受以此共識和大陸重啟談判;(二)能否成功切割本土化論述和台獨論述,同時明白闡述“中國”與“中華”之涵義,停止已經朝向自斷文化根源的“去中國化”運動;(三)在中國經濟實力已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以及具有區域經濟的發動機作用之際,台灣能有多少籌碼只和大陸談經濟而不碰政治? 


    相關專題: 兩岸時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