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台北故宮面貌嶄新,內里藏汙納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28 10:46:01  


  中評社香港5月28日電/台灣《聯合報》今天刊登題為“顢頇加蠻幹:故宮弊案的新藝綜合體”的社評,指出台北故宮博物館南北兩院同時爆發工程弊案,絕非偶然。令人感傷的是,一批文人應扁政府之邀入主故宮,卻挾權力新貴之姿賣弄私人關係、踐踏典章制度,最後落到被約談、收押或潛逃,何其可悲! 

  社評指出,這次檢調對故宮總院發動大搜索,最受矚目的,倒不是賄賂或貪瀆手法有何新意,而是揭開了故宮近年在行政上的踰越和管理上的疏漏,已至難以想像的地步。諸如:工程胡亂切割,經費一再變相追加;作業違反招標規範,刻意圖利特定對象;雖經工程會制止,故宮仍一意孤行。更有甚者,當年許多相關公文,因交互流用或借閱不歸而不知去向,致使責任清查困難重重。簡言之,故宮對外徇私苟且,內部行政則紊亂脫序,不堪聞問。

  故宮是國際知名的大博物館,因為改建工程鬧出弊案,不僅故宮臉上無光,台灣顏面也受損。尤其諷刺的是,最近故宮因改建而形象煥然,未料,嶄新的外貌其實是用這種烏煙瘴氣的手法完成。故宮贏得新貌,卻輸掉了質樸;院內不少專業人員為了避禍,紛紛求去。這於故宮或文化界,難道不都是一場災難? 

  社評點出,扁政府近年弊案層出不窮,比起前“內政部”次長顏萬進的北投纜車弊案、前金管會委員林忠正的關說收賄、前工程會主委郭瑤琪的收賄遭訴、乃至台南市長許添財在地下街弊案被求刑十二年的圖利罪,故宮弊案的情節或略有不同,但本質並無太多差異:都是公權力刻意曲解法令、逃避規範,為特定利益護航。所不同的是,在這批文人出身的“業餘官員”手裡,故宮弊案少了遮掩手腕,卻多了幾分蠻幹。 

  在檢方偵辦中,故宮多位相關人員皆坦承行政上確有疏失,值得玩味的是,他們卻都不認為疏失有罪。前總務主任王文陸自稱“學文的”,對工程一切尊重評審委員意見;然而,他對工程會要求分開招標的告誡卻置之不理,前院長石守謙則稱自己是“橡皮圖章”,說他不簽字工程就無法施工;這種心態,豈不擺明明知舞弊也得放水嗎? 

  社評表示,再看故宮南院的弊案,幾乎是如出一轍。前政務委員林盛豐先違法放寬資格,讓澳商聯盛取得投標資格;接著工程執行祕書張惠菁指示提高六千萬預算,使聯盛以極接近底標的金額取得合約。後來,因其他投標廠商檢舉,聯盛才遭工程會取消資格,並移送檢調偵辦。一個是學界菁英,一個是文壇新星,只因品嚐了一點權力的滋味,即膽大妄為不顧分寸,最後栽在非自己所長的工程領域。請問,這是誰殺了伯仁? 

  細數故宮弊案涉案人,有超過半數是出身中央研究院的學者和行政人員,這其實也是扁政府對台灣學界的“重大污染”之一。政黨輪替後,大批學者應邀入閣,多數皆短命而終,只有極少數例外。檢方雖尚未約談“教育部長”杜正勝,但此一工程正是他在故宮任內主導;包括遭收押的主任祕書、交保的總務主任,都是他帶進故宮的親信。以杜正勝在教長任內的橫行衝撞,乃至中正紀念堂改名掛幔的衝突,若說他和屬下在故宮即是如此蠻幹硬拗,恐怕也不是太難想像的事。杜正勝為官的最佳示範,不就是:只要政治路線正確,就一無所懼嗎? 

  社評認為,故宮弊案或許不是單一人物隻手遮天的案件,但它呈現的是一種“共同蠻幹”加“集體顢頇”之間的新類型,堪稱是台灣文人從政的“新藝綜合體”。這種現象,出現在一批乍獲大權的新貴文人手裡,反掌即顛覆了既有行政的倫理和規範,其間的生態變化,值得社會心理學家深入研究。 

  擁有嶄新面貌的故宮,反被揭出內裡的藏汙納垢,其實得不償失。檢調唯有窮盡每一轉折和死角,才能讓這件集體蠢動與集體墮落的案件真相大白。 


    相關專題: 兩岸時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