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麼?蘇聯曾幫中國印製人民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26 11:27:31  


第二套人民幣紙分幣。
  2006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發佈公告,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07年4月1日起停止第二套人民幣紙分幣在市場上流通,這再次引起人們對第二套人民幣歷史的關注。中國外交部解密檔案顯示,該套人民幣中10元、5元、3元三種面值的紙幣,是由蘇聯幫助印製的。 

  ●中蘇初步達成代印方案 

  1948年,第一套人民幣的發行規範了金融市場。但由於受當時條件所限,第一套人民幣的面額較大(最大為50000元)、紙張質量較差,而且券別種類繁多(12個面額62種),既不利於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也不利於防偽。因此新中國在基本實現金融穩定後,就開始籌劃發行第二套人民幣。 

  1950年-1951年,中國人民銀行兩次上報設計、印刷方案,周恩來總理對每個方案都仔細審核,並做出了請求蘇聯代印人民幣的決定。1952年,在周總理指示下,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南漢宸赴莫斯科,與蘇聯商談代印人民幣的事宜。中國駐蘇聯大使張聞天也參與了會談。張聞天對蘇聯財政部長茲維列夫說,中國由於經濟建設需要,將發行新版的人民幣,但由於“臺灣的蔣匪及美帝常以偽鈔輸入搗亂,因而防假要求更為重要。”“蘇聯技術及印製條件都比我們好,我們要求將使用於盧布上的技術用於我國新幣上。”中蘇很快達成一致,蘇聯幫中國印製票面額為100元、50元、10元、5元4種,總金額40億元。 

  此後,中蘇兩國為第二套人民幣的設計、印製進行了充分合作。中國政府為蘇聯送去了國徽、行長圖章,各民族大團結、石雕和敦煌照片等材料。蘇聯專家也不斷提高印製技術,如用藥水撚化的特製紙的防偽標誌,奇異底紋的特殊製作,變點花紋是180度繪製而成。 

  然而,由於擔心偽幣問題,中國政府決定取消印製100元、50元、10元大額新幣。1952年,周恩來親自簽發電報,通知蘇方改變印製方案,提出“採用不超過3元和5元的票面”。 

  到1953年2月,中蘇雙方在莫斯科就代印人民幣問題進行了30多次會談。3月,中蘇在莫斯科分別以全蘇木材出口公司與中國化工雜品進口公司的名義簽訂了序號為第3CP/10-41的合同,為保密,合同中沒有出現任何代印人民幣的字眼。 

  不過,由於經濟建設需要,中國再次變更了印製合同。1954年,張聞天大使向蘇聯口頭提出新印10元券20億元,並初步商定於1956年內全部交齊。同年10月,張聞天正式照會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除了再次確定10元券的印製工作外,還要蘇方增印5元券4億張。 

  ●交接工作順利完成 

  蘇聯代印的人民幣全部如期完成。1953年9月,一列火車把裝成箱的3元券人民幣首次從莫斯科運到滿州裏。發貨者是蘇聯木材公司,收貨方為滿洲里入口公司,貨物則寫成“技術裝備”。為保證安全,蘇方對全部車輛嚴加警衛,還提醒中方,多準備誠實可靠的接收人員、警衛人員以及搬運工人。但對(他們)應嚴守秘密,不能講出箱中所遞為何物。“在中國境內運送時,切勿洩露蘇聯財政部或國家銀行字樣。” 

  中方也高度重視交接事宜,制定了嚴密的交接計劃:爭取一天交貨完畢;10人同時開啟10個車廂,上午10個,下午10個;箱外編號必須銜接等。“接運”車輛應選最好的,不能有裂縫及漏水口,車廂兩端應有小平臺,供警衛人員站立之用。為慎重起見,交貨都在白天進行,以免意外。在中蘇的共同努力下,交接工作順利完成。到1957年10元券全部交清時,雙方在滿州裏共交接9批次。 

  在蘇聯的幫助下,第二套人民幣採用了先進的印製技術,有較好的反假防偽功能。1955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將蘇印三種券與自行印製的小面額貨幣共10種發行流通。1964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發佈通知,規定從4月15日起,蘇印“三種票”停止在市場流通,至5月14日止為收兌期,蘇印券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來源:環球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