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本為假想敵 韓國投鉅資研發重型潛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23 10:52:37  


韓國的KSS—2型(德國214型)潛艇服役。(資料圖)
  據美國《防務新聞》18日報導,韓國國防部在16日召開的“防衛會議”上,決定投入27億美元的龐大金額,開始獨立研發新型3000噸級潛艇的技術。這意味著韓國終於開始了潛艇國產化時代,韓海軍實力也將隨之大增。 
   
  搭載導彈射程上千公里 

  韓國海軍當前水下力量的主力是9艘德國建造的209級柴電潛艇(1300噸),這批潛艇在韓國被稱為“張保皋”級或“KSS-1”型,是於1993到2001年間陸續服役的,每艘艇使用壽命為25年。 

  近年來,韓海軍正致力於在2018年前建成9艘更為先進的214級(韓國稱“KSS-2”型)潛艇(1800噸)。第一艘已於去年服役,預計第二艘將於今年6月動工,它們都是現代重工船廠與德國聯合開發和建造的。 

  韓國軍方發言人說,國防部長金章洙希望韓國憑藉“本土技術”,從2010年起即能獨立設計和建造“KSS-3”型3000噸級潛艇。

  韓國《文化日報》則披露,海軍希望能2018年到2029年間將9艘該型潛艇編入現役,這些完全是韓國“國產貨”,它們裝備有射程達1000公里巡航導彈。“KSS-3”型潛艇最終將替換下王牌武器為美制“魚叉”型潛射導彈(最大射程僅130公里)的9艘“張保皋”級,而成為韓海軍水下打擊力量的核心。 
   
  以日本潛艇為假想敵 

  截止目前,有關“KSS-3”型潛艇的各種細節、特別是其動力系統將採用何種模式這一關鍵問題,仍不為外界所知。大多數國際防務觀察家都認為,前一段時間流傳的“韓國軍方正在秘密研究4000噸級核潛艇的方案”的說法不足為信,新潛艇採用核動力驅動的可能性不大。 

  首先,韓國尚不具備建造核潛艇的能力。從裝備發展慣例看,目前擁有核潛艇製造能力的五個核大國在潛艇發展之路上普遍採取了“先常後核”的模式;而韓國海軍自1982年首次部署國產微型潛艇以來,潛艇在整體設計和製造水準上目前仍停留在來件組裝——仿製階段,短期內不具備跨越常規動力、直接邁向核動力的條件。 

  其次,兩相對比,常規動力對韓海軍的研發工作無疑具有更大的優勢。韓國通過對德國214級潛艇的引進,目前已對德國的AIP(“不依賴空氣推進”)等先進技術有所掌握。此外,韓國有很強的大推力船用柴油機製造實力(世界最大功率的船用電子控制柴油發動機就是由韓國製造)。因此,不如舍難取易,發展常規潛艇。 

  第三看戰略需求。目前,韓國海軍不存在捲入大規模遠洋軍事對抗的可能,最棘手的問題是與日本的日本海(韓國稱“東海”)權益之爭。 

  因此,日方的“親潮”級、“春潮”級和“夕潮”級等常規潛艇,將是韓軍的當面對手;與通常充當戰略性武器的核潛艇相比,重型常規潛艇更適於與之周旋。(來源:《青年參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