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3日電/珠海市委書記鄧維龍昨日表示,港珠澳大橋的地質勘探及橋樑走向設計都在進行中。他說,基礎工作做好以後,大橋的建設將進一步加快。
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社評指出,一些傳媒把這番話解讀為,曾經被廣東省常務副省長湯炳權感嘆為“好事多磨”的港珠澳大橋,終於取得實質性進展。
港珠澳大橋投資高達500億,預計橋身全長40公里。這還不包括配套的7000米海底隧道,2.6平方公里的人工島。如果能夠建成,將是全世界最長的橋樑,恐怕也會是中國繼一千四百多年前建造的趙州橋之後,再令西方人驚嘆的橋樑。
如此龐大的工程,遠非在長江、黃河建橋那麼簡單。因為是在海上作業,且橋下有橫跨珠江口三十多公里的繁忙航道。
誠如湯炳權所說,廣東與港澳一樣心急,希望大橋越快啟動越好,但必須建立在尊重經濟規律、科學論證的基礎上。
社評說,冷靜思考之下,的確有很多後續問題需要琢磨透。
一是效益。有專家稱,若單從項目落成之後的財務效益來看,“不是很樂觀”。大橋如果完全採用商業模式,就算對經過的小車收費三百元、大車收五百元,要在五十年內才能收回全部投資。
三地車牌上路限制亦是影響交通流量的致命傷。
由於目前當局對申請跨境車牌有嚴格的配額限制,全港僅有不到三萬輛私家車擁有中港車牌。在橋的對面,雖說珠三角私家車數量極速增長,擁有量高居全國之首,但內地車輛沒有港澳車牌根本無法上橋。如果上橋,讓他們在狹窄的香港車道縱橫馳騁,港九有可能淪為巨大的停車場。
二是成本。最早提出建橋構想的,是本港富豪胡應湘。他在一九八三年提出興建港珠跨境的“伶仃洋大橋”。當時有財團宣稱,工程只要一百五十億足矣,不用內地政府一分錢,採用BOT融資方式,三十年後運營歸還內地,這也是大陸方面爽快贊同的一大原因。但在“十一五”規劃下,預計總投資額卻飆升為五百五十億,投資者要看清利益才摩拳擦掌準備大幹快上。
三是受惠多寡。連接大珠三角港珠澳穗深的這座橋,亦是一場“諸侯經濟”的博弈,這叫“既有合作也有競爭”,各地行政長官自然要為轄區子民謀福祉,原也無可厚非。各方都皆大歡喜的是,從香港揸車到珠海,原需至少三個小時,現在半小時搞掂,港珠澳大橋直接打通珠三角西岸連接大西南的經濟發展通道。但對廣州來說,最關心粵西經濟資源與其長期發展。對香港來說,珠海、中山、粵西從來不是港人流最繁忙的地方,港澳往來主要是水運,航班頻密經常出現不滿載。還有,這座橋在深圳沒有落腳點,運量至少減少三分之一。深圳現時更感興趣的是投資僅六十億連接中山的中深大橋。這些課題都需認真破解,以調動各方的積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