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美報撰文:互利共贏是中美經貿關係的目標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18 14:13:28  


吳儀表示,中美雙方的經貿關係增加了兩國人民的福祉。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5月18日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17日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互利共贏是中美經貿關係的目標,這種內在本質使得兩國的貿易聯繫強勁而充滿活力。

  文章指出,到2006年,中美都已成爲對方的第二大貿易夥伴。根據中國的統計,從1979年兩國建立外交關係開始到2006年,雙邊貿易額增加了106倍,相當於每年增長18.9%。美方的統計顯示,雙邊貿易額增加了144倍,相當於每年增長20.2%。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已成爲美國的第四大出口市場,增速更是保持在第一位。同期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增速是對其他國家出口增速的3.7倍。

  文章說,互利的經貿關係也意味著兩國的企業獲得了良好的投資回報。從1979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到今年3月末,美國在中國的投資專案達到了52887個,實際投資爲547億美元。中國現在已成爲美國企業獲取海外利潤的主要來源之一。美國企業通過投資不斷擴大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2004年在中國的銷售額超過了750億美元。

  文章表示,雙方的經貿關係也增加了兩國人民的福祉,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使兩國的消費者有了更多選擇。摩根士丹利估計,有400萬至800萬美國人的工作同對華貿易密切相關,其中許多職位都是因美國零售商銷售中國産品而産生的。多年來,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既滿足了美國消費者的需求,也降低了他們的支出。在過去10年間,中國出口産品共爲美國消費者節約了6000億美元,僅在2004年一年就節約了近1000億美元。

  文章稱,雙方的經貿關係也推動了各自經濟的增長和轉型。勞動密集型的中國出口産品使美國能夠將重點放在開發資本密集型産業和先進的科技産品上。美中貿易委員會在2006年初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與中國貿易的增加和在華投資的增長導致美國製造業就業崗位減少,但卻帶來了更多的金融、經銷和服務業就業崗位。美國的就業資料也顯示,儘管美國在1996年至2005年間共減少300萬個製造業崗位,但同期服務業共創造了1,500萬個新職位。

  文章指出,經濟全球化是這個時代的大趨勢。中國和美國都從經濟全球化中受益匪淺,因此也需要迎接挑戰。兩國都需進行必要的經濟調整,採納合理可靠的經貿政策,抓住全球化帶來的機遇,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過在美國,有一些人誇大美國與中國的貿易失衡,指責中國要對美國調整經濟結構,迎接經濟全球化挑戰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負責。有些人甚至鼓吹貿易保護主義。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只能阻礙經濟全球化,破壞中美兩國及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阻礙全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中美兩國需要根據各自的國情積極解決各自的經濟調整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加強對話和協商以合理的方式解決雙邊經貿問題。應該避免將貿易問題政治化的企圖。

  文章又說,貿易逆差是由同經濟全球化相關的衆多因素導致的,如儲蓄和投資相關性、勞動力和投資配置的國際差異等等。美國與中國的商品貿易逆差也是這些宏觀因素的反映。這並未真實反映中美經貿關係的總體利益變化。中國並不尋求貿易順差。在2006年至2010年的五年發展規劃中,中國政府明確制定了通過擴大國內需求,尤其是消費需求來保持經濟持續增長、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和宏觀經濟穩定的基本目標。中國一直在採取擴大市場准入、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和增加進口等措施促進貿易平衡。美國作爲全球科技的領導者應該充分發揮其比較優勢,增加互信、放寬出口限制,以提高美國企業的競爭力,扭轉美國高科技産品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不斷縮小的趨勢,減少對中國的貿易逆差。

  文章說,自2006年9月以來,兩國領導人共同發起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已經成爲兩國討論有關總體戰略和長期利益的經濟問題、合理解決經濟關係中熱點問題的重要渠道。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將于下周在華盛頓舉行,重點將是服務、投資、能源、環境和創新等事關雙方共同利益的問題。這個機制對於不斷發展的中美經貿關係和促進中美之間建設性合作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是一個重要的平台。它對於加強中美戰略互信具有重要意義。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