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工業重振雄風 挑戰美世界軍火市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16 12:18:05  


俄羅斯海軍“奧斯卡”Ⅱ級巡航導彈核潛艇(資料圖)
  新華網專稿:2007年4月15日,俄羅斯建造十餘年的“北風之神”級核潛艇———“尤裏•多爾戈魯基”號終於下水,普京出席了下水儀式,並給予高度評價;美國也相當敏感地做出反應,表示要向國會申請加大對潛艇的投入。似乎,沉寂了些時日的軍備競賽又將悄然開始。

  眾所周知,蘇聯曾經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國防軍工體系。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大約70%的科研與生產能力,但由於國內經濟採用“休克療法”,元氣大衰,軍隊裝備訂貨銳減以及訂貨資金遲遲不能到位等原因,致使軍工體系一度陷入了結構、經費、技術、人才方面的嚴重危機,似乎難以奮蘇聯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了。然而最近幾年,俄羅斯頻頻推出令人瞠目結舌的新兵器,挑戰美國的世界軍火貿易市場,說明了其底氣、其技術乃至其新的防務發展戰略,都絕對不可小視。“北方之神”的下水,不過豹之一斑。 

  舉例來說,具有向後發射導彈能力的出口型蘇-30戰鬥機,實用作戰半徑2300千米,可以跨洲際飛行,其機動性、低空續航及隱性能力都超過了美國同類戰鬥機F-15。俄羅斯現役的SS-25導彈,是世界上部署的第一款可以公路機動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用於大氣層外攔截的SH-11和用於大氣層內攔截的SH-08反導系統,均居於世界領先水準。新研製的S-300、S-400和安泰-2500防空導彈不但性能上大大優於美國的“愛國者”,而且具備防空與反導的雙重作戰能力。特別是“白楊—M”洲際導彈,具有獨闢蹊徑的飛行控制技術,包括美國在內,目前尚沒有一件可以攔截擊落它的防空武器。更因為其兵器威力大,易操縱,質地皮實且價格低廉,所以對於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害怕美歐關鍵時候“卡脖子”的那些國家,有很大的吸引力。 

  武器裝備的推陳出新是要燒錢的。俄羅斯手頭並不富裕,它該如何籌措軍工企業改組、軍事技術開發所需之巨額資金呢?辦法就是奮蘇聯之餘烈,把技術優勢和軍工潛能變成市場份額,靠軍火貿易的利潤來改善國家防務,進入良性迴圈。應當說,這是從蘇聯計劃經濟體制約束下的一種自我掙脫和明智抉擇。

  美國國會的一份研究報告披露,到2005年,俄羅斯出口至亞洲、中東和拉美地區的武器總價已達70億美元,而美國在這些市場只做成了62億美元的生意。印度軍隊幾乎全部坦克和80%的水面艦艇,購自俄羅斯。僅“戈爾什科夫元帥”航母一張訂單,就是15億美元。所以他們頗感不爽,酸溜溜地批評俄羅斯:“這種做法最終會傷害美國及其盟友的主要利益。”俄羅斯當局卻很不以為然,蘇霍伊設計局總裁米哈伊爾•波戈西亞相當自豪地宣稱:國際上每賣出4架戰鬥機,就有一架是蘇-27或蘇-30。俄羅斯仍是一個世界級的、僅次於美國的軍工大國。武器有了買主,再投入當然就有了資金保證。俄羅斯從軍火市場找回了自信,亦找回了重振昔日大國雄風、“振長策而禦宇內”的杠杆支點。 

  應該看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軍火市場越來越開放和活躍。儘管各國為了自身的安全利益,在武器出口方面有這樣那樣的禁忌,但為了可觀的利潤,以及對於發展機遇的當仁不讓,買賣照做。冷戰時期美蘇爭霸,蘇聯在軍備建設上傾國力以赴,使自己在航太、航空、常規及核兵器、軍用船舶等領域均敢跟美國叫板。這樣做固然拖垮了蘇聯的經濟,孰知禍兮福兮,今日也恰恰是俄羅斯軍火能夠再度紅火起來的賣點所在。國際軍火市場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塊大蛋糕,美國人切得,俄國人當然也切得。俄羅斯武器設計上的針對性,剛好適應了某些發展中國家制衡美國武器系統和摻插配系、保障多元、優勢互補的需要,所以訂單紛至遝來。

  況且,高技術戰爭的發展已經使人們的視野超越傳統武器平臺,一兩件性能先進的兵器並不足以決定勝負,因而有能力和膽識的國家是先把有高技術含量的武器賣出去,再用賺回來的錢打造更加精尖的武器。他們的盤算或曰發展戰略是:儲備技術比儲備武器更加合算。俄羅斯闊步挺進世界軍火市場,雖然可能導致某些地區的軍備競賽,但對於俄羅斯自身經濟的復蘇,對於發展中國家防務態勢的改善,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對於一個國家的軍工體系怎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也可謂不錯的借鑒。 

  且莫忘記,鐮刀鐵錘旗幟下的蘇聯是伴著“阿芙樂爾”巡洋艦的炮聲面世的,衛國戰爭時“喀秋莎”和T-34坦克的光榮也並不十分遙遠。從某種意義上講,蘇聯的崛起與衰落都和自己的鑄劍史有關。雖說莫斯科聖西裏蔥頭大教堂男低音般的鐘聲日日都在為人們的幸福平安祈禱,但在可以想見的未來,軍火市場的熙熙攘攘仍將與人類社會同在。那麼,俄羅斯奮蘇聯之餘烈的努力,大約是不會停止的罷。(來源:新華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