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龔維斌:幹部們承受很大的壓力,面臨很多矛盾的選擇,有很多無奈。 |
中評社香港5月11日電/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教授龔維斌在最新一期的《人民論壇》上刊文,剖析幹部遭遇“官場失意”的問題。文章認為,貪污腐敗中的“59”現象、“39”現象以及“官官相殺”現象與幹部失意有著密切的關係。
退休幹部中有“失意精英” 在職幹部中有“精英失意”
文章說,隨著改革的深化,人們獲得資源的渠道多元化、人們的價值觀念多樣化,從政為官不再具有至高無上或獨一無二的人生選擇。除了從政當官之外,人們開始向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方向發展,當官做幹部的優越感受到了挑戰。由於橫向的利益差距比較和現實的利益得失權衡,有些幹部在社會變革過程中,心理經受著激烈的甚至痛苦的鬥爭。有的人能夠正確認識和看待社會地位和利益的變化,處之泰然;有的人心理失衡,對社會產生不滿。因此,就有失意幹部和幹部失意兩種不同的情況。
失意幹部,主要是指退職幹部中的一部分人,是不在職幹部。他們雖然仍然保留幹部的身份,但不再掌握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他們期望的利益或者實際的利益沒有得到很好地實現,因此,對自己的處境和現狀不滿,對社會有牢騷、有怨言,心境不好。他們的失意源於失利、失勢,源於在職與不在職時社會地位的反差。也有一部分人是因為對於社會腐敗、消極醜惡現象痛恨,而對現實不滿。
幹部失意主要指現職幹部中一部分人精神狀態不好甚至心理異常,他們的失意源於不得志或者對社會現實不滿意。一般情況下,人們認為當前的各級大小幹部風光無限,其實並不儘然。面對五光十色的社會、面對社會成員越來越強的權利意識和利益訴求、面對越來越多的責任,很多時候,幹部們承受很大的壓力,面臨很多矛盾的選擇,有很多無奈。
貪官“59”現象、“39”現象與幹部失意密切相關
文章分析認為,一些基層黨政機關幹部升遷的渠道十分有限,很多40多歲年富力強的幹部,就有可能面臨陞官無望或者轉至清閒單位。還有一些幹部由於機構改革,或者按照幹部交流和任期制的要求,要從權力較大部門和崗位轉到權力較小的部門和崗位,心理落差大。
一些幹部過於看重自己的權力和利益,不能正確對待地位的升降變化,當感覺到升遷無望時,就會感到前途渺茫,對工作失去熱情,對新生事物不再有興趣,不願進行開拓和創新,維持現狀,得過且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還有一些有理想有抱負的幹部,因為少數官員的貪污腐敗行為,因為官場中的某些不正常行為和潛規則,面臨著人格分裂的痛苦,面臨著無法把握自己前途命運的無奈,面臨著社會輿論指責的壓力,面臨著橫向比較與選擇的矛盾,其中一部分人就會因此感到心灰意冷,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工作動力不足;更為嚴重的是,有時會出現心理疾患,做出異常的甚至過激的反應和行為。貪污腐敗中的“59”現象、“39”現象以及“官官相殺”現象與幹部失意有著密切的關係。
文章以河北原副省長叢福奎腐敗案舉例:1997年,叢福奎因未能當上省長,自感官場失意,到處燒香拜佛,並與一個搞迷信騙術的“女大師”勾搭鬼混,以做佛事、善事等為幌子大肆斂取錢財。昔日輝煌的政治精英淪為了人民痛恨的“千古罪人”,其中“失意”是重要原因。
文章最後指出,在用人體制不完善、對權力缺乏制衡和監督的情況下,官員失意輕則和北京市交通局副局長畢玉璽早期一樣“上班晚來早走,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工作上鬆懈、思想上懶惰、學習上也放鬆了”;重則像叢福奎之流進一步腐化墮落,不僅自身跌進了罪惡深重萬劫不復的深淵,而且誤國誤民。對於“精英失意”絕不能掉以輕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