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5日電/上周國家統計局公佈一季度CPI上漲2.7%,但仍在3%的全年調控目標之內,而且環比CPI比上月還下降0.3%。價格存在繼續上漲的壓力,如何既不讓市場價格的指標作用發生紊亂,又不讓企業和居民感覺到過大的壓力,宏觀調控依然面臨壓力。
食品類領漲
中華工商時報報道,幾乎沒有任何徵兆,去年11月份食品價格突然上漲3.7%,造成當月CPI較上月突增0.5個點,創下自2005年3月以來的新高。其中,糧食價格上漲4.7%,油脂價格上漲6.2%,肉禽及其製品價格上漲7.6%,都是10月漲幅之數倍。
漲勢一直延續到今年。3月底,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當前價格走勢與未來趨勢分析》報告顯示,一二月份糧食價格上漲、肉禽及製品和蛋類價格的回升對CPI上漲的貢獻率達到75%。與去年同期相比,畜產品價格漲勢最兇,豬肉、牛肉、羊肉價格分別上漲22%、10.6%和15.1%;活雞、雞蛋價格上漲了近30%。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承認,雖然“一季度價格總水準是平穩的,但有些項目上漲還比較快”,最值得引起高度關注的就是食品價格,同比上漲6.2%,比飽受詬病的居住類價格多漲了2.4個百分點。他表示,今年以來居民消費價格出現上漲,存在一定的通脹壓力。
儘管從客觀上看食品類受氣候環境的影響較大,但一個無法忽視的問題是,食品價格的上漲,已經讓許多人開始擔心天然氣、水、電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事業產品也接二連三的跟風上漲。因為自去年以來,已有多個城市表示要提高這類產品的價格並已付諸行動;而此前關於天然氣漲價的種種口水仗,也已露出一些端倪。
種種現象和跡象均表明,食品價格正引領居民消費價格一路上揚。
收支“非典型性”正比
3月中旬的一天,楊紅艷破天荒給自己的豆漿和油條做了個“廣告”——在一張A4紙上用黑筆寫道:因黃豆和菜油漲價,豆漿每袋現賣1.2元,油條每根現賣0.7元。這張廣告被貼在她的小吃店大門玻璃上。
楊紅艷在貴陽某小區門口開小吃店已經四年。每天早上,匆匆忙忙的上班族都會到她的店裏吃早餐,豆漿一直是1元錢1袋,油條也一直賣5角一根。
如今可以多賣兩角錢,可楊紅艷卻高興不起來。“我一點兒都沒多賺。現在黃豆批發價已經2塊錢一斤了,以前只要1塊5,零賣都2塊3了;菜油也從3塊8一斤漲到了4塊5。”楊紅艷覺得有些委屈,她打廣告就是怕老主顧誤會自己故意抬高價錢。
在貴州省黔東南州某中學教書的龍見輝這個月領工資時,發現單子上的數字又往高位挪了一步。這幾個月,教師的工資都在陸續遞增。
他並未因此而高興,因為在第一次漲工資後他就發現,市場上的菜價像跟工資約好似的一下竄起好高。“領工資的第二天我去買菜,牛肉漲到了16塊一斤,之前才賣12塊左右。”
龍見輝發現一個規律:每逢漲工資,物價都要普遍上揚。他很納悶,難道工資漲了,普通老百姓就要跟著加重生活成本?難道漲工資是為了刺激消費,讓商家賺多點錢?
有權威統計稱,去年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11.6%。第三季度,有25.9%的被調查者認為當期收入“增加”,收入感受指數達18.5%,創下歷史同期最好水準,未來收入信心指數也創1999年四季度以來的歷史最高。
與此相左的是,央行調查顯示,去年以來居民對“物價滿意”的判斷佔比逐季回落,而判斷“物價過高”的佔比則不斷攀升,物價滿意指數更是跌至2005年以來的谷底。
貴州師範大學一位不願具名的社會學教授表示,物價上漲,抵銷了工資、養老金的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