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法國大選充滿懸念 “好看”在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21 13:47:41  


法國大選首輪投票將近,一名行人正從張貼在巴黎街頭總統候選人的海報旁走過。 (新華社圖)
  中評社香港4月21日電/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將於明日舉行,這次選舉之所以受到國際輿論的廣泛關注,有著多方面的原因。解放日報刊載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前會長梅兆榮的文章分析其中原因,全文如下:  
  
  首先,法國在歐盟一體化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其經濟實力不及德國,財力上對歐洲一體化的貢獻也不如德國大,但其政治上的影響力卻大於德國。在過去的50年中,德法合作一直是歐洲一體化取得進步的推動力量,因此,新選出的法國總統對歐盟的進一步一體化持何種態度,能否同德國總理默克爾一起推動解決歐盟憲法條約危機(即按照將由德國在今年6月底提出的“路線圖”使歐盟27國取得共識,爭取在2009年歐洲議會改選之前,在法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通過一個協商一致的“條約”或“協議”),成為人們關注這次大選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這次總統選舉的結果充滿懸念。雖然人們普遍認為,新總統在左右兩大黨之間選出的可能性較大,但從目前情況看,角逐總統寶座的三個主要競爭者,即右翼執政黨人民運動聯盟的總統候選人薩爾科齊、左翼社會黨總統候選人羅亞爾以及中右的法蘭西民主聯盟的總統候選人貝魯,都有獲勝的可能。雖然薩爾科齊迄今一路領先,佔據上風,但是根據歷史經驗,特別是法國參選黨派多的特點,第一輪投票選民首先考慮的是政黨,因而票數會比較分散,一個總統候選人很難得到過半數票而一舉當選。而在5月舉行的第二輪投票中,力量對比就會重新組合,各派力量之間的較量和爭奪將使投票結果充滿變數。

  第三,三位主要的總統候選人不僅在國際上不太知名,就是在國內也算不上是公認的領袖人物,因而引起外界的好奇。

  薩爾科齊是當前法國政壇的實力派,他善於處理棘手問題,作風果斷堅決,但也會得罪一些人。他年輕時追隨希拉克,但1995年卻因支援另一位總統候選人而傷害了希拉克。希拉克宣佈放棄競選連任的決定之後曾表示將支援薩爾科齊競選總統,但人們對其是否真心以及支援到什麼程度仍有猜疑。

  羅亞爾以“女性政治家”的魅力吸引選民,頗受婦女和青年選民的追捧,但她缺乏外交經驗,在競選中言論多次出錯,受到競爭對手的譏諷和挖苦。

  貝魯與前總統德斯坦同屬一黨,屬於傾向於右翼的中間派,他適應民眾心理,標榜走不左不右的“中間道路”,承諾以不同方式領導法國,在民眾測驗中得分不斷增多,名列第三。

  綜合分析上述三個候選人的能力、影響力和民意取向,西方媒體普遍認為,薩爾科齊和羅亞爾在第二輪投票中對決的可能性較大。

  但是不管選舉的最後結果如何,預計新總統會對歐盟政策有所調整,但幅度不會太大。這是因為:三個主要候選人都主張繼續以歐盟為戰略依託,推進歐洲一體化建設的大方向,因為這是法國的根本利益所在,只不過具體的政策主張有所不同而已。

  薩爾科齊主張制定一個簡化版的歐盟憲法,由議會審議通過。他建議設立歐盟外長一職,加強歐洲統一外交的形成。他強調,在維護法國獨立外交政策的同時,應加強法美、歐美的盟友關係。

  羅亞爾支援歐盟一體化,認為歐洲建設是法國外交的主要目標。她主張2009年再次舉行“歐憲”公決。但她反對歐盟突然擴大。她還主張歐盟應制定共同工業、研發、能源和環境政策,以便更好地進行自我保護。

  貝魯主張修改歐盟憲法條約,然後在法國重新舉行公決。他也反對土耳其入盟,建議以土耳其為中心組建地中海聯盟,歐盟與之加強合作。他強調歐盟應制定共同移民政策,協調徵收生態稅。

  不管總統候選人在競選運動中就歐盟政策發表了什麼樣的言論,他(她)在當選後至少需要半年時間進入角色,對歐盟政策如何調整,也將隨其地位的變化、法國國家利益的需要以及歐盟內部爭論和妥協的情況做出決定。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