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國經濟成就為亞行轉型供“動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16 16:12:25  


  中評社香港4月16日電/亞洲開發銀行近期發表報告說,由於亞洲貧困人口迅速減少,亞行應該從以減貧為主的模式淡出,轉型為“知識的銀行”。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就此評論說,中國的發展為亞行轉型提供了“動力”。

  亞行委托五位全球知名人士就亞行轉型所作的報告最近出爐。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是其中唯一來自中國的專家。這份報告預測,到2020年,亞洲大部分地區將消除極度貧困,90%的人生活在“中等收入”國家。

  林毅夫16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上述預測建立在亞洲業已取得的經濟成就基礎上,也顯示了對亞洲經濟將持續強勁增長的信心。但對亞行來說,面對一個逐漸擺脫貧窮的亞洲,其舊的業務模式已漸漸“不合時宜”。

  林毅夫說,如果沒有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包括印度近年來經濟的發展,亞洲就不可能這麼快取得反貧困的成果,亞行轉型的議題也就不會出現。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反貧困成就驚人:按中國的標準,全國的絕對貧困人口已從1978年的2.5億下降到目前的2100多萬﹔若按人均每天生活開支不足1美元的國際標準,則中國還有八、九千萬貧困人口。

  林毅夫說,亞洲過去是一個資本和外匯短缺的地區,但現在已成為資本輸出地和外匯儲備最集中的地方,亞行作為融資者的重要性因此而下降。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越來越來的企業開始“走出去”到海外投資。

  1966年成立的亞洲開發銀行是亞太地區唯一的國際開發金融機構,其初衷是從發達國家取得資金,幫助本地區的發展中成員減少貧困,改善人民生活質量。

  亞行“知名人士小組”報告提出,“新亞行”必須更集中於三個戰略方向──從消除廣泛貧困到支持更高、更全面的增長﹔從經濟增長到環保可持續增長﹔從起初注重國家發展到注重地區發展最後到注重全球發展。

  林毅夫認為,亞行轉型的核心是從提供資金向提供知識轉變,成為一個“知識的銀行”,幫助發展中國家在完成減貧任務後制訂下一步發展戰略,從而讓全體人民分享增長的成果,並有效應對環境、能源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印等亞洲發展中國家正在邁向中等收入國家,但面對的挑戰更加嚴峻──避免收入提高後貧富差距拉大和由此導致社會動盪,即拉美國家出現的‘中等收入陷阱’。”林毅夫說。

  他說,亞行作為“知識平臺”首要的是關注本地區的發展經驗。其理由是,亞洲國家的起始情況接近(人口多、資源少),但在發展過程中有快有慢,目前各個發展階段的國家都有,積累了豐富經驗和教訓,值得各國在相互交流和借鑒中制訂正確的發展戰略。

  林毅夫說,中國提出了以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表明中國領導人比較早地意識到了實現減貧目標後的新挑戰,並著手解決問題。

  “知名人士小組”認為亞行應該在2020年完成轉型,這與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表一致。

  “這是一個巧合,因為亞行轉型是一個中長期目標,我們取了一個整數,”林毅夫說,“但也可說不是一個巧合,說明人們看好中國今後十幾年的經濟發展,而中國的發展與亞洲的未來高度相關。”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