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過度自信的馬英九 落敗機率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12 13:55:33  


  中評社香港4月12日電/最新一期《新新聞》文章說,王金平對馬英九選“總統”一事先後說出“中南部人不會投給外省人”,“少數菁英不適合統治多數族群”,並指出省籍、黨產及馬英九特別費官司是國民黨必須正視的三大問題。誠然語出驚人,也令不少人深覺逆耳,以致認為他語出驚人及深覺逆耳的人還沒有認真對待。 

  在去年馬、王競逐黨主席的選舉中,馬陣營指控王金平為“黑金”,令王金平十
政壇人士:如果國民黨非馬英九不可,必輸;但如果不是非馬英九不可,則有可能贏。
分不快,確是王金平對馬英九無法釋懷的主要原因。一年來以馬、王性格作風的絕對差異,馬的所謂“修補”本來就很難準確收到主觀預期的效果,更何況馬營的放話不但未息,王所感受來自馬方有形無形的擠壓有增無減,在在與馬式和解的努力相抵有餘。 

  文章指出,王金平縱橫政壇數十年,向以性格圓融著稱,不僅絕少與人橫生嫌隙,往往還是肆應各方、不計仇怨的當事主角,洵非器量狹小、錙銖必較之輩。偏偏他對於去年發生的事情怨懟至今,足見其內傷之重,有其難與人言的苦處。 

  這固然說明了但凡再豁達的人,當自己遭到不堪之時,也極力不易豁達--處他人之事易,處本我之事難;而客觀形勢上迄今並無正本清源的作為發生,所有主觀的心情又何至於自動消解? 

  當上述情況確實存在,任何有心“促配”的人,若不能徹底理解與面對,則所有所謂的努力,都祇會面臨一個結果--落空。 

  由此來說王金平的近時言語,除非認定是王金平的瘋言瘋語,否則外界的評論是一回事,國民黨〈特別是馬英九〉本身卻不能一味附和這些“不良觀感”而加以輕忽--那將既更無助於王、馬之間的團結和諧,還會在總統大選中落實馬失前蹄的結果。 

  那麼,為什麼不能看成:王金平有他從民間得來的根據?王金平極可能比目前國民黨當權派更瞭解民進黨,更能研判民進黨會怎麼做?或甚至於,他有確切的訊息知道民進黨已經打算做什麼?王金平的確希望國民黨奪回政權,他的說法真的是善意提醒?王金平儘管說了不少,說不定語多保留,許多想說該說的其實還沒有說? 

  相比於,直指王金平操弄族群意識、王金平判決馬英九、王金平的觀點已經過時、王金平向綠營圖謀下一個政治生命、王金平分裂國民黨……這類“望文生義”、“想當然耳”的說法,上述的態度是不是比較穩當,比較健康,以及可能比較有利? 
  
  一切若是照現在國民黨的邏輯發展下去,幾乎毫無「防敗」機制可言。不能不注意,過度自信的結果反會落敗,而民調的演變也有最後逆轉的事實,過去不是沒有發生。制勝力如果無法不斷提高,防敗的思維如果又不足夠,要不再次落敗也難。 

  文章提及,在最近的南部走訪中,有位熟知民情的政壇人士說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如果國民黨非馬英九不可,必輸;但如果不是非馬英九不可,則有可能贏。” 

  這段話深富禪機,大抵與“能捨才能得”有相似的意思。--不同的態度可以產生不同的空間。主觀上非要不可,空間反而縮少;主觀上若存著可以放棄的灑脫,空間才會無限寬闊。外在的反應往往隨主體的態度發生變化。 

  何嘗不可這麼看,如果馬英九懂得拿捏進退藝術,反可破解各種折抵因素,在非僅以國民黨為限的全民投票中,創造出非馬英九莫屬的結果。 馬王關係中,馬應如何取決?不知這段話是否可供參考?   


    相關專題: 兩岸時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