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發揮兩岸經濟互補效應,實現互利雙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02 14:42:25  


  中評社香港4月2日電/新華社今天發表題爲“提升兩岸經貿合作層次,實現互利雙贏”的綜述。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目前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近日在香港參加“海峽兩岸經濟發展論壇”的海峽兩岸及香港特區的專家及學者,就如何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世界朝流中,進一步深化兩岸經貿合作,發揮互補效應,實現互利共贏進行了熱烈討論。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蔣正華指出,當前,海峽兩岸經貿合作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今後,除繼續擴大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石化、鋼鐵、電子信息等產業和農業的合作外,要積極創造條件,支持在臺灣具有比較優勢的服務業進入大陸市場。

  關於如何提升兩岸經貿合作層次的問題,蔣正華表示,兩岸金融業合作首當其沖。他說,臺灣金融業在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中小企業融資與信用保証、征信授信管理與市場安定機制、人才培訓與証照制度、金融市場管理發展與風險控制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兩岸可建立磋商機制和風險防范機制,並在兩岸經貿論壇下設立專業性金融論壇,開展行業對行業、監理對監理、機構對機構的交流合作。當前,要積極推動兩岸民間組織就建立兩岸金融監管和貨幣清算機制進行協商。

  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6年底,大陸累計批准台商投資項目71847項,合同台資額1010億美元,實際投資438.9億美元﹔兩岸間接貿易總額累計6036.9億美元,其中大陸對台出口1024.5億美元,臺灣向大陸出口5012.4億美元,臺灣對大陸實現貿易順差累計達3987.6億美元。

  隨著兩岸經貿交流的日益增多,海峽兩岸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形式從間接向直接轉化,貿易結構向多元和互補的方向發展。

  長期研究兩岸貿易發展的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研究所所長李非認為,從2006年兩岸貿易商品構成看,在各類交易商品中居於首位的是機電設備及其零件,成交金額約300億美元,佔兩岸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機械用具及其零件和光學、照相等儀器及其零部件的成交金額均超過100億美元,各佔總額的十分之一強。李非認為,兩岸貿易的集中性與高度重合性,顯示了兩岸貿易結構已從資源型產品與資本產品作為比較優勢產品的交換,逐步轉移到由兩岸產業分工所決定的同一產業內部的產品交換,表現了兩岸貿易結構的提升和水平的增強。

  臺灣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高長就“全球化潮流下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台商在大陸投資的策略,已發生明顯的變化。在區位的選擇上,早期台商到大陸投資主要選擇在廣東等華南地帶,近年,江蘇、浙江、上海等長三角地區已成為台商最大的聚集地﹔在進入的模式上,早期的投資多採用合資經營的方式,近年來,獨資經營的越來越多。

  高長說,近年來,台商在大陸投入研發的態度比過去更為積極,兩岸在研發上的分工更為明確。臺灣母公司的研發活動針對國際市場、屬於開發階段產品,大陸子公司研發大都針對大陸的內需市場,是成熟階段的產品。而就研發或技術屬性而言,臺灣母公司偏重於硬件、產品開發,大陸子公司更傾向於軟件開發、基礎研究。高長認為,台商這樣的研發分工佈局,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臺灣與大陸在研發方面各自的優勢,以此推而廣之,兩岸合作研發的空間十分廣闊。

  香港貿易發展局首席經濟師梁海國認為,內地經濟高速增長,產業結構升級的速度不斷加快,產業鏈向上、下遊延伸,為到大陸投資的台商提供了很大的商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