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國情報局:對華不能妄下結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23 07:54:23  


日本著名雜誌《週刊新潮》炮製《大陸60小時攻下臺灣》的文章。
  中評社北京3月23日電/日本中國情報局日前發表文章,提出需要用宏觀、微觀、歷史、區域的綜合眼光來看中國 。此間環球時報翻譯報道了文章有關内容,如下:

  現在,打開日本的主要報紙,說每天都有那是誇張,但每週都可以看到幾次有關中國的報導。因為不是每天都讀其他國家的報紙,所以不知道其他國家的情況如何。但是,至少在日本,中國確實是諸多國家中,最受關注的國家之一。 

  不僅受關注度高,對中國的評價眾說紛紜,是日本媒體另一大特點。媒體一方面刊登中國由世界工廠變為世界商場,“中國製造”的飛躍,以及2041年GDP超過美國之類的報導;一方面又說中國的發展有陷阱,中國經濟不久會崩潰,能源問題、環境問題會使中國沉沒等等。各種各樣的見解都見諸報端,而且評價也是兩極分化。 

  確實,中國經濟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後取得高速發展,外匯儲備成為世界第一,貿易額也超過日本,只在美德之後,這幾年經濟都維持著8%-10%的高增長率。但只用這些宏觀經濟指標評價中國經濟的整體情況並不一定恰當。 

  中國城市與農村的收入差距比較大。中國農民的平均年收入大概相當於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3。為了獲得收入,農民只好到城市去打工,這不僅引發了城市問題,還造成了農業的荒廢。但是,因為有這樣的現實,就悲觀評價中國的未來,也並不一定正確。 

  把一個國家的經濟一概而論多有偏頗,而中國的多樣性更是無可比擬,有著與其他國家不同的特徵。中國有13億人口,國土面積是日本的26倍,因為有著區域性的特性,所以光憑宏觀經濟指標,不能掌握中國的實情,而單獨追蹤一些企業活動等微觀動向,又不能理解中國整體的經濟動向。而且分析中國還必須用上歷史的觀點。 

  因此,我們應該用宏觀的視點、微觀的視點、歷史的視點、再加上區域性的視點,這4個視點來看待多樣的、具有多元特性的中國經濟,並由此來思考日中經濟關係及日資企業的在華經營活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