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向後看的安倍,最後可能會付出相當代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19 16:37:31  


   中評社香港3月19日電/中時電子報主筆今天特稿指出, 儘管國計民生議題千頭萬緒,仍然把意識形態當重點工作,甚至企圖對歷史翻案,以討好黨內的保守派,這樣的例子就有一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文章說,去年九月接替小泉純一郎出任首相的安倍,當時以戰後最年輕首相之姿,沐浴在將近70%高支持度的人氣光環裡,曾經深受各界期待。結果,安倍表現之糟,簡直讓人跌破眼鏡,支持度在短短半年裡,就一路滾到了40%以下。除了因為連續幾個閣員爆發醜聞而下台之外,內閣施政抓不準輕重緩急,與民意需求差了一大截,也是重要原因。 

  結束了慘淡的泡沫經濟十年崩盤後,日本近年來終於開始復甦,但許多社會問題一一浮現,尤其是貧富差距、人口老化、少子化、社福財政危機等最受關切。 

  雖然經濟已經連續成長60個月,是戰後以來最長的記錄,可是受惠的是企業,勞工依舊苦哈哈。2002年平均月薪是2881美元,2006年則是2749美元。而且終身僱用制迅速瓦解,許多企業大量改用派遣人員,1992年兼職勞工才佔20%,如今高達33%,讓已經嚴重的貧富差距更是雪上加霜。 

  此外,少子化趨勢讓人口不斷萎縮,日本老人平均壽命又長,估計到了2035年時,勞工數量會從今天的6600萬減少到5500萬。繳年金的人愈來愈少,領年金的人卻那麼多,大家都很擔心整個體制最後會崩潰。展望未來,將近七成的人對未來生活感到憂慮不安。 

  但上任以來,安倍卻把重點擺在意識形態。例如教育最受民眾詬病的,是教學品質、校園霸凌與學生自殺等問題,安倍政府卻頭痛醫腳,藉著教育基本法強力推動愛國教育,彷彿愛國可以解決現在的校園問題。 

  文章指出,相對於內政的乏善可陳,安倍比較突出的成績反而是在外交,去年九月訪問南韓和中國,改善了之前因為參拜靖國神社而停滯的雙邊關係。結果,為了討好黨內的保守派,他自己又把這唯一的成果搞砸了,最近公開說沒有證據顯示慰安婦是被強徵的,再度引起軒然大波。不只南韓、中國、菲律賓、台灣抗議,美國聯邦眾議員提案要求日本道歉,美國駐日大使表示相信慰安婦的證詞,連國際重要媒體也嚴詞譴責,《經濟學人》甚至直斥安倍“可恥”。 

  文章續指出,捅這些馬蜂窩,根本不是民眾要的。大家希望解決當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以及未來面臨的嚴峻挑戰,安倍卻向後轉,一直往過去做文章,想重新定義歷史,恢復所謂的昔日榮光,力氣用錯了地方,當然賺不到人氣。 

  相較之下,即使發生慰安婦風波,中國總理胡家寶四月訪日的行程也未受影響,顯然比起日本,中國更能務實地向前看。中國的崛起已經把日本擠到亞洲的邊緣,安倍卻還忙著搞意識形態,對日本的國家發展來說,最後可能會付出相當的代價。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