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賣芹菜遭罰6.6萬元,如此執法於心何忍?
http://www.CRNTT.com   2022-08-31 18:17:46


 
  筆者有親戚曾多年販菜賣菜,深知作為普通進貨者,他們往往會以肉眼判斷蔬菜“合格”與否,且默認批發市場的菜是“合格”的。這也好理解。因為他們不具備自我檢測蔬菜的儀器和能力。這背後,零售環節實際上把安全把關的責任“委托”給了批發市場和有關部門的檢測人員。

  換句話說,要認真研判蔬菜不合格問題,就要全過程、全鏈條追溯、調查,從而進行源頭性治理,還百姓一個放心感,并按責任大小公平公正處理,化解風波。這才是行政部門參與社會治理的應有態度。

  只針對零售者“開炮”,對幾斤問題芹菜就送上“天價罰款”,方向是不是偏了?對“小門小戶”苛責如此,於心何忍?

  據報道,根據榆林市市場監管局2021年以來食品類行政處罰台賬,針對小微市場主體的50多起處罰中,罰款超過5萬元的就有21起,而相關案值只有幾十或幾百元。這似乎說明當地某些執法者的“興趣點”只在於罰款,而不是治理。值得一提的是,執法者拿走芹菜檢測,不是第一時間要求出具收據、進行召回,而是一個月左右才提出相應的要求,這也非常不合情理。試問又有幾人,會將相關的票據保留一個月?

  說起來,“賣芹巨罰”與“拍黃瓜挨罰”何其相似!這類行政處罰,都有濫罰之嫌。

  小本經營,亟待善政支持。某些部門不是設法幫助小微市場主體,提供溫暖的營商環境,而是開動心思重罰了之,令人遺憾、憤懣。國務院督察組此次對這一行政處罰做出糾正,大快人心,希望某些地方的某些執法部門引以為戒。(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伍里川)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