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廣告抄襲接二連三,我們失去原創力了嗎?
http://www.CRNTT.com   2022-05-24 16:31:12


 
  由此可見,要提升原創力,就得從兩方面著手:遏制抄襲,也要培育原創的土壤。

  抄襲的泛濫和肆無忌憚,折射的是抄襲的違法成本太低,維權成本太高。只要這一現狀存在,在逐利心理的驅動下,就會有人鋌而走險選擇抄襲。

  譬如筆者屢次遭遇被洗稿、被抄襲的情形,但頂多就是要求抄襲者删除,而非拿起法律武器維權。因為目前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基本是依賴訴訟的方式,而勝訴的關鍵就在於證據是否扎實充分。要維權,還得自己聯系律師,如果是自媒體的抄襲,還可能涉及聯系公證處來鞏固證據……整個維權過程必然耗時耗力,哪怕維權成功,如果所能得到的賠償非常有限,對抄襲者的震懾力非常有限,那抄襲者不見得會真正收斂。

  這就可能造成一個滑稽的局面:抄襲者無所畏懼,反而是被侵權的人因為維權的艱難望而卻步,最終只能是吃了啞巴虧,不得不選擇“無動於衷”,頂多在網上吐槽一下。

  杜絕抄襲泛濫,需要加大抄襲行為的違法成本。而這一切的前提是,維權渠道必須暢通,維權成本必須降低。基於很多被抄襲者維權能力較弱,以及自媒體時代侵權現象普遍且分散的狀況,不妨借助專業化、體系化、規模化、公益化的維權組織的力量,負責證據的搜集和起訴的進行,讓法治的力量充分彰顯。只有每一個原創的創意都得到了充分保護,才能激發原創的能動性和積極性。相反,如果抄襲的收益高於原創,原創的動力就會衰竭,這對整個文化生態都會是巨大傷害。

  事實上,原創力只是種子,種子能否生根發芽、蓬勃生長,還取決於土壤。如魯迅先生言:“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什麼樣的土壤適合種子生長?自由的,寬鬆的。不要給予原創過度的限制和條條框框,不要畏懼新的事物、新的探索;而與陳舊的路徑相比,原創是未知的,也有更大的風險,要激發原創,還要給予原創試錯空間,要包容原創的探索。

  奧迪廣告引發的後續反響,或許可以借助輿論的效應,對抄襲者形成一定的震懾。可新聞效應一過,當熱度散去,維權會變得容易嗎?抄襲者會受到嚴厲的懲處嗎?只有當維權無須借助輿論的力量就能落到實處,原創才能真正得到保護。否則,有原創的種子、有原創的土壤,但隨時可能會被他人不勞而獲,原創的幼苗也難長成參天大樹。(來源:紅星新聞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於理)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