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調查北京小升初亂象時發現,一度銷聲匿跡的奧數杯賽改頭換面後“重出江湖”,競賽變“研學”,答題成“闖關”。一些家庭不惜重金參與其中,一些學生靠著這些杯賽獲得的證書如願進入重點中學。多重禁令之下,為何背後還有如此利益鏈條?是時候查一查了!
近年來,國家強化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公平,嚴肅整治小升初各種亂象,明確要求所有公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都要嚴格遵守義務教育免試入學規定。《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也明確,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嚴禁以各類考試、競賽、培訓成績或證書證明等作為招生依據,不得以面試、評測等名義選拔學生。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禁令之下,在國家多次重申“免試就近入學”的背景下,由於利益鏈條沒有徹底斬斷,一些競賽或考試還是屢禁不絕,不敢明著辦,那就暗著來。這種亂象既讓家長焦慮,又加重了學生負擔,更敗壞了社會風氣。
實際上,利益鏈條就擺在那裡,有關方面只要深挖就一定能挖出來。比如,相關中學和培訓機構或競賽組織機構相互勾結。此前有媒體調查發現,一些奧數培訓機構多與知名中學有或明或暗的合作關系,但并不一定通過一次考試選拔學生,而是給中學提供一份名單,長期合作的中學一般會照單全收。
不過,名單裡并不都是“數學天才”,一些肯出高價買通培訓機構的家長,也可以把孩子“塞”進名單。
一些競賽之所以可以換個“馬甲”舉辦,或改為更為隱蔽的手段舉辦,就因為與一些知名中學之間的利益鏈條沒有斬斷。一些知名中學還依靠這些競賽主辦方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生源,一些家長還依靠這種渠道讓孩子順利進入名校。
地下利益鏈如果不能徹底鏟除,“免試就近入學”政策就存在漏洞,各種競賽就會屢禁不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