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巨型“關公像”被查,“以大為美”該休矣
http://www.CRNTT.com   2020-11-25 17:38:02


 
  現在荊州古城聳立的雄偉磚城,主要為明清兩代所修造。荊州古城墻已被列入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項目,張鬆教授稱,“這樣的巨型雕塑肯定是影響古城墻歷史風貌,絕對會影響申遺工作的問題。”異地搬遷勢在必行,但也面臨統籌規劃的問題,要找到合適的地方,遷走這麼一個巨型的雕像,也是一個大工程。一建一遷,造成巨大的浪費。

  張鬆教授稱,從全國範圍看,突破《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和保護規劃的情況,可能屢見不鮮。文化遺產不可替代,不可再生,一旦破壞很難挽回。因此,無論是保護還是開發,都需嚴格慎重。要嚴格依法保護、管理、利用文化遺產,監督執法也要到位。他認為目前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高度管控方面,蘇州古城做得很到位,“整個歷史城區建築高度嚴格控制在24米以下”。

城市雕塑不能“以大為美”

  拋開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問題,如此巨大的雕塑具有美感嗎,能否代表地方文化和時代精神?

  巨型關公像身長57.3米,手持長達70米的青龍偃月刀,站立在荊州高空,無形中給人造成了壓迫感。無獨有偶,這些年各地巨型雕塑也經常成為輿論焦點,例如貴州劍河縣88米高的“仰阿莎”雕像、貴州獨山縣耗費巨資建設的5900平方米的水司樓、廣東肇慶拆除巨型關公雕像、廣西柳州拆除巨型柳宗元銅像……

  湖北荊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張弘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稱,“‘關公像’從策劃設計上越做越大了”。為什麼一些城市會有對“巨型”雕塑的執著追求?獨立策劃人、青年規劃設計師張深喆認為,“這主要還是地方政府對本地的文化資源、歷史文脈沒有更深的理解和挖掘。一些大型文旅項目著急上馬,著急見到一個實物的具體成果,這本也無可厚非,但在過程中卻容易忽略了構築物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而文化資源的挖掘往往需要反複推敲和時間沉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