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絡課堂豈是營銷廣場?
http://www.CRNTT.com   2020-06-18 23:08:31


  要進行網絡學習,先要瀏覽大量游戲、交友信息;所謂的免費網課頁面中,也有大量精心包裝的游戲廣告……疫情期間,一些直播平台紛紛殺進“在綫網課”領域。不過,有的其實是跑馬圈地的流量生意——近日,央視點名批評虎牙、鬥魚等平台借免費網課向學生推廣網游。

  免費為表,推廣為實。一些互聯網機構打的是什麼主意,不難得知。除此之外,還有培訓平台被曝光“培訓預付費過高、合理退費難”,有的在綫課程被批評“以應試為導向,內容沒有審核”,還有一些直播頁面顯著位置設置“送禮”按鈕等,引發熱議。這些現象不能不讓人反思:教育行業和互聯網行業接觸過密是否合適?

  教育行業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一套比較成熟的授業規則、監管機制,基本上能最大程度保證公平、安全、有效。教育行業的本質是“慢”,需要經年累月的耕耘、默默無聞的付出。而疫情期間的互聯網機構則是一個外來者,其本質是“快”,盡管打出“免費課程”的旗號,但兜來兜去,無非還是走向“流量思維”那一套。這兩者性質的差異,決定了它們至少在觀感上是違和的,“牛頭不對馬嘴”。教育行業有必要提防互聯網機構拋過來的“綉球”。

  相關部門早就意識到了不妥。去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就強調依法依規對校外綫上培訓進行監管。這是對綫上教育的提醒:綫上只能作為補充,取代不了綫下。其中的亮點之一,在於實施備案審查制度,重點對培訓機構、培訓內容和培訓人員等進行備案。如此做法,顯然更符合“互聯網+教育”的監管要求。教育涉及講課形式、內容把關、從業者道德等方方面面,突出培訓機構的主體責任,可以給學生提供權威合法的綫上培訓選擇。

  像虎牙、鬥魚這樣的平台,或許會認為它們不過是提供了技術支持,不用負起主體責任。但這是顯然錯誤的“技術中立論”——屏幕一端的老師負責上傳內容,另一端的學生自主進行學習,看起來跟平台無關。然而,在屏幕上浮動的“模塊廣告”,若隱若現的“送禮”按鈕,難道也跟平台無關嗎?可見,平台絕不是可有可無的角色。如果它想進入教育行業,就必須按照程序備案走流程;倘若只是提供“技術支持”,就應該清清白白,拒絕一切營銷行為。

  由此引發的思考是:是不是一切皆可直播?2020年,“直播電商”成了全行業繞不過去的熱詞。除了虎牙、鬥魚等平台,還有相當多的直播平台如雨後春笋般冒出來,試圖從在綫網課中分一杯羹。這未必是明智之舉。事實反複證明,不是什麼行業都可以速成。把教育視作流量池,結果風口下面往往是懸崖。所以,還是讓教育行業慢點來吧!(來源:南方日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